鸨科

鸨bǎo科(学名:Otididae),包含11个属、26个种、29个亚种。

中文学名
鸨科
英文学名
Otididae

1该科简介

鸨科是 中型至大型的陆栖鸟类,最大者站立高度超过1 m,体重达10kg。身体粗壮,向后渐细。头平扁,颈长,颈椎16—18节。雄鸟的颈有特殊的皮下膨胀组织。嘴粗壮,端部侧扁,基部宽,嘴峰有脊并略下 弯,嘴长常短于头长;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时,嘴和身体均呈水平状,而颈垂直向上。翅长而宽,飞行有力而持久,仅在降落时滑翔。初级飞羽10枚,次级飞羽 16—24枚。尾宽,短至中等长,尾端呈方形或稍圆,尾羽18—20枚。无尾脂腺。腿长而粗壮,胫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网状鳞,足仅有前3趾,后趾消失,趾 基联合处宽,形成圆厚的足垫,爪钝而平扁。

鸨科

2外形特征

体色为隐蔽色,通常上体多为沙色、茶色和皮黄色,带有深褐色或黑色条纹、虫状纹或箭状纹;在开阔区生活的种类下体常为白色,在稠密植物丛中生活的种类常为黑色;头常为黑色或白色,多数种类有冠羽。雄鸟颈部有黑色羽的鸨如小鸨(Tetrax te- trax),或下腹部有黑色羽的鸨如无冠鸨属(Lissotis )和非洲鸨属(Afrotis),羽色的两性异型现象最明显,否则仅为雄鸟的羽色较为鲜艳一些。大鸨属(Otis)、鹭鸨属(Ardeotis)、新鸨属 (Neotis)、波斑鸨属(Chlamydotis)、无冠鸨属(Lissotis)和孟加拉鸨属(Houbaropsis) 的雄鸟,在繁殖季节长出纤细的蓬松状态的长胸羽,用以炫耀,其中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 )雄鸟饰羽从颈部两侧垂到胸部,大鸨(Otis tarda) 雄鸟从颏和喉侧长出成束的灰色须状羽,波斑鸨平时隐蔽的冠羽在繁殖期显露。每年换羽1次,飞羽从内向外依次更换,有些种类的饰羽在非繁殖季节有第2次换羽。雏鸟为早成鸟,绒羽为淡皮黄至白色,有复杂的褐色条纹或斑点。

鸨科

3分布范围

全世界共有11属25种。分布在非洲的种类最多,有25种,少数向北、向东扩展到古北区西部、亚洲和澳大利亚。中国有3属3种,主要分布在新疆、东北、内蒙古,越冬时见于西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部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 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加那利群岛、西班牙、西撒哈拉、摩洛 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以色列、约旦、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但、 中亚、蒙古和我国境内。

中国在新疆、内蒙古及东北繁殖,在我国东部地区越冬。分布于新疆喀什、天山、北塔山、克拉玛依、青河、奇台、叶鲁番等地,内蒙古大部草原和荒漠地区,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兴安岭,吉林白城地区,辽宁的本溪、锦州、河北。

鸨科

4环境习性

鸨科鸟类仅生活在旧大陆开阔或有灌木覆盖的平原上。杂食性,主要以植物的叶、嫩芽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蜥蜴、蛙、雏鸟、鼠类等小型脊椎动物。在温暖地区的种类为留鸟,但常追随降雨而局部迁移或季节性游荡。俄罗斯和欧洲繁殖的种群,严冬时有规律的进行迁徙,迁徙和越冬时都集群。

鸨科

5生长繁殖

对栖息地的选择,喜欢温暖干燥开阔草原和草地、农田、灌木丛等,能适应无水环境,但降雨常决定其繁殖的时间和场所。羽毛很松,说明其生活环境气候炎热。通过产生粉状绒毛以补偿尾脂腺丧失的功能,即在理羽时将粉涂到羽毛上使之不沾水。休息时腹部着地,从不在水中洗澡,但常 拨土沙浴。繁殖时配对关系通常为单配,但仅在繁殖季节发生。求偶时雄鸟进行地面或空中炫耀并发出沙哑的叫声。在地面由雌鸟挖坑营巢,每窝产1—2枚或2— 6枚卵,每年产1窝,孵卵期20—28天,仅由雌鸟孵卵和照顾幼鸟。1—6岁开始繁殖。

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