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鹭

小白鹭(拉丁学名:Egretta garzetta )是鹭科 ,白鹭属其中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小白鹭
英文学名
Little Egret
小白鹭

1外形特征

它是中等体型(60厘米)的白色鹭。体型纤瘦。夏羽的成鸟繁殖时纯白色,颈背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称辫羽;肩和胸着生蓑羽,冬羽时蓑羽常全部脱落;

虹膜-黄色;脸部裸露皮肤黄绿,于繁殖期为淡粉色;嘴-黑色;腿及脚-黑色,趾黄色。叫声:于繁殖巢群中发出呱呱叫声,其余时候寂静无声。

小白鹭

中型涉禽,体长52~68厘米。嘴、脚较长,黑色,趾黄绿色,颈甚长,全身白色。繁殖期枕部着生两根狭长而软的矛状饰羽。背和前颈亦着生长的蓑羽。

眼睑粉红色。嘴、颈和脚均甚长,通体白色。夏羽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头后的两条辫子;肩和背部着生羽枝分散的长形蓑羽,一直向后伸展至尾端;羽干基部强硬,至羽端羽枝纤细分散;前颈下部也有长的矛状饰羽,向下披至前胸。冬羽全身亦为乳白色,但头部冠羽,肩、背和前颈之蓑羽或矛状饰羽均消失,仅个别前颈矛状饰羽还残留少许。虹膜黄色,嘴黑色,眼先裸出部分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胫和跗蹠黑绿色,趾黄绿色,爪黑色。

小白鹭

大小量度:体重♂350~540g,♀330~525g;体长♂540~624mm,♀535~687mm;嘴峰♂72~91mm,♀75~86mm;翅♂260~290mm,♀245~273mm;尾♂83~103mm,♀78~102mm;跗蹠♂90~106mm,♀89~102mm。(注:♂雄性;♀雌性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小白鹭和其他白鹭的区别:小白鹭明显比其他白鹭体型小,身形纤细。仅趾黄色,嘴与脚均黑色。

2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四川中部峨嵋、雅安、西昌、贵州、北达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南至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岛和台湾,偶见于甘肃兰州、山东威海和北京。

国外分布:分布于非洲、欧洲南部和中部,往东到土耳其斯坦、小亚细亚、伊朗、中亚和日本,往南到印度、中南半岛国家、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和南非开普省。

小白鹭

3生活习性

迁徙:部分留鸟,部分迁徙。长江以北繁殖的种群多为夏候鸟,秋季迁到长江以南越冬,春季于3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长江以南繁殖的种群多不迁徙,为留鸟。

小白鹭

习性:喜集群,常呈3~5只或10余只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晚上在栖息地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白天则分散成小群活动。常一脚站立于水中,另一脚曲缩于腹下,头缩至背上呈驼背状,长时间呆立不动。行走时步履轻盈、稳健,显得从容不迫。飞行时头往回缩至肩背处,颈向下曲成袋状,两脚向后伸直,远远突出于尾后,两翅缓慢地鼓动飞翔。每日天亮后即成群由栖息地飞往觅食地,远者可达数十里,傍晚又结群飞至栖息地附近的水田和山坡小树上休息,待结成大群后再一起进入树林和竹林中。晚上成群栖息在小块密林中高大树木顶部,也常在宅旁或庭园树林与竹林内栖息,有时也同夜鹭和牛背鹭一起栖息。性较大胆,不怕人。

小白鹭

食性: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觅食,晚上休息。常飞至离栖息地数里至数十里的水域岸边浅水处涉水觅食,有时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随牛群活动或在附近草地上觅食,偶尔也见栖息于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

小白鹭

4生长繁殖

繁殖期和黄头鹭、夜鹭集体筑巢于竹林、相思树林、木麻黄林中,繁殖期为3~9月。繁殖期眼先变成红色;头后有二根饰羽,长度可达21.5厘米;背部有上卷的蓑羽13~49根不等(周镇1995)。通常雌雄共同以约手指头粗的树枝筑成盘形巢,鸟巢简单的有如一堆枯枝。雌雄共同孵卵、育雏。小白鹭每窝产蛋4~5枚,蛋为浅蓝色(颜重威1984)。

小白鹭

5濒危信息

CITES: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未列入,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附录Ⅲ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