隼科

隼sǔn科(学名: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58种,中国有2属12种,包括小隼、猎隼、矛隼、游隼、阿尔泰隼、猛隼、燕隼、灰背隼、红脚隼、黄爪隼、红隼、白腿小隼等。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

中文学名
隼科
英文学名
Falconidae

1种类

隼科全世界有隼科鸟类61种,中国有12种。小隼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要吃昆虫,也能捕食小型鸟类和鼠类。 红腿小隼分布于云南,翅长约9.4一9.8厘米。常单独活动于河谷地区,有时栖止在枯树上。捕食昆虫和小鸟等。

隼科

猎隼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华北、西北、浙江、山东、四川等地。捕食野鸭、鸥类和鸠鸽类,也吃野兔和鼠类。阿尔泰隼分布于青海、新疆。上体蓝石板色,下体肉桂赤褐色,具点滴状暗斑。尾蓝石板色,具暗褐色横纹。栖于森林和草原。矛隼分布于青海、新疆。体长约50厘米。头顶白色染棕,具褐色羽干纹。上体褐色,具淡棕色斑。下体白色,有稀羽干纹。

隼科

矛隼(Falcorusticolus)冰岛国鸟,冰岛有白色型矛隼,数量极少,非常珍贵。 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猛禽,汉语根据最早命名它的女真名称音译为“海东青”。矛隼是一种美丽的中型猛禽,也是体形较大的隼类,所以又有巨隼之称。矛隼在国外分布于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瓦房店和新疆喀什等地,极为罕见,其中在黑龙江、辽宁为冬候鸟,在新疆为留鸟或繁殖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隼科

游隼(花梨鹰)除陕西、宁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台湾外,其它各省区有分布,捕食野鸡及多种游禽和涉禽,也食鼠类燕隼(青条子)除海南外,全国各省区有分布。体长30.5-35.5厘米。栖于林间或田间的疏林中。捕食昆虫和小鸟。猛隼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等地。体长约30.5一35.5厘米。栖于森林地带。以小型兽类、鸟类等为食。灰背隼(朵子、鸽子鹰)除陕西、宁夏、浙江、广东、海南、台湾外,其它各省区有分布。以鸟类、蜥蝎、蛙等为食,也吃昆虫。红脚隼(青燕子、白指甲鹏)除青海、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台湾外,其它省区有分布。主要捕食蝗虫、蝼蛄等昆虫。

隼科

黄爪隼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山东、河南、四川、云南等地。吃甲虫等昆虫,也吃鼠类、蜥蜴和小型鸟类。 红隼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体长约33厘米。多见于农田旷野及疏林地带。食物以金龟子等昆虫为主,也吃鼠类和小鸟。

隼科

2种属分布

隼(sun)科(Falconid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隼形目中的一个科,隼科包括卡拉鹰和各种隼类,有10属58种,中国有2属11种。卡拉鹰产于拉丁美洲,体型比隼略大,腿长而擅长奔跑,以腐肉为食,常与美洲鹫争食,有时候也自己捕食猎物并袭击其他鸟类的巢穴。隼类广布于世界各地,飞翔技术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捕猎技术高超,常被人们饲养用于狩猎,因而导致数量下降。其中游隼是俯冲速度最快的鸟类,游隼也是分布最广泛的鸟类之一,在南极以外的各大陆都有分布,但数量非常稀少。中国各省区;南方越冬,为冬侯鸟,但有些地区为留鸟;偶见于台湾,繁殖于我国西北和东北,除干旱沙漠外,遍布全国。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东北部,也门,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

3形态特征

小型猛禽。体长31~38厘米,体重173~335克。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雄鸟上体红砖色,背及翅上具黑色三角形斑;头顶、后颈、颈侧蓝灰色。飞羽近黑色,羽端灰白;尾羽蓝灰色,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羽端灰白色。下体乳黄色带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及粗斑。嘴基蓝黄色,尖端灰色。脚深黄色。雌鸟上体深棕色,杂以黑褐色横斑;头顶和后颈淡棕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尾羽深棕色,带9-12条黑褐色横斑。亚成鸟:似雌鸟,但纵纹较重。与黄爪隼区别在尾呈圆形,体型较大,具髭纹,雄鸟背上具点斑,下体纵纹较多,脸颊色浅。简易识别:眼下有眼斑,背红有黑斑。胸有黑斑。飞翔时悬停。

隼科

它们也能像鹞那样,停在空中一个地方,纹丝不动地扇动两翼,用这种姿势俯视和探索地面的老鼠或其他猎物,所以大家又叫红鹞子。但其实它才是唯一真正做到悬停的鸟类,善于逆风翱翔,红隼有极为独特的视觉功能,能看出鼠类排泄在地面的尿迹中的紫外线,从而确定自己猎食的重点区域。

4生活习性

栖息于农田、疏林、灌木丛等旷野地带。主要以蝗虫、蚱蜢、吉丁虫、蠡斯、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鼠类、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繁殖期为繁殖期4~6月,每窝产卵通常4~5枚偶尔有多至8枚和少至3枚的。卵的颜色为白色或赭色,密被着红褐色的斑点,但也有的仅在钝端被有少许红褐色斑。偶尔也替换雌鸟孵卵,孵化期28~30天。雏鸟为晚成性,雏鸟由亲鸟共同喂养大约30天左右离巢。红隼叫声单调而尖锐,很象一种响铃的声音。普通的红隼主要栖息在旧大陆,几乎在各个地区都能看以,故也称为旧大陆红隼或欧洲经隼。但美洲也有一种红隼叫雀鹰,在美国相当普遍。美洲红隼体型比欧洲红隼漂亮,身长约30厘米。腹部呈白色或黄色,上部呈红褐色或蓝灰色,头上有彩色标志。栖居在澳大利亚的红隼当地人也称之为雀鹰。

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