蛎鹬属

蛎鹬属(学名:Haematopus)是一类中型涉禽,共有11个物种。鸟体矮壮结实,体长约40~50厘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桔红色的又长又扁的喙,粗壮的腿略带桃色,翅膀长而尖。羽毛有纯黑色和黑白两色的色彩。主要食贝类动物中的牡蛎、蛤、蚌类,在海水退潮的时候袭击那些露出水面张开着贝壳的软体动物。蛎鹬窝筑在地面上,通常在沙地上产下2~4个卵。 产于全球的温带和热带地区。

中文学名
蛎鹬属
英文学名
Haematopus
蛎鹬属

1外形特征

蛎鹬属共有11种鸟类,中型涉禽,体长40~50厘米,共同的特点是都有桔红色的又长又扁的喙,楔形。体型浑圆,眼先被羽;翼长而尖。嘴形特别,较长而强,适于开启坚硬的贝壳(牡蛎等)。鼻孔线状,鼻沟长度达上嘴一半。颈和脚均较长,胫的下部裸出;脚粉红色,足仅具前三趾,后趾退化,趾间蹼不发达。雌雄鸟相似,美洲蛎鹬产于西半球的海岸地区。上体黑色,腹部白色,头和颈也是黑色。北美洲西部的黑蛎鹬以及澳大利亚的乌黑蛎鹬除了腿略带桃黄色以外,全身都是黑色。

蛎鹬属

2栖息环境

栖息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岛屿与江河地带。也出现于湖泊、水库和农田地带。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则集成大群在海湾、入海口、以及开阔海岸沙滩和岩石上活动。

蛎鹬属

3生活习性

大多数单个活动,有时结成小群在海滩上觅食。跑得快,飞翔力强。栖息于海滨、河滩沙地、湖岸湿地。常站立在海滨低岩的顶部等待退潮,潮退后,在淤泥或沙中搜索食物。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虫、虾、蟹、沙蚕、小鱼、昆虫和幼虫为食。常利用像刀一样的嘴在贝类丰富的海滨地带觅食。或在潮涧地带用嘴尖翻转石头,探觅蠕虫和软体动物。觅食贝类时通常将锋利的嘴直接插入贝壳内。

蛎鹬属

4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海边盐碱沼泽、沙滩、海滨岩石、草丛等各类生境中。也在宽阔的水中岛屿、沙石河滩.湖泊、水库边缘草地上和农田地中营巢。常成对单独营巢,有时亦见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巢为开阔地上的凹坑,多为亲鸟用脚刨挖而成,内垫干草茎,有时还垫有小圆石,贝壳和各种废弃物品。巢约圆盘状,雌雄共同筑巢。每窝产卵3枚,偶尔为2枚和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灰黄色,乳白色或淡黄色,被有黑褐色斑点。日产一枚,雌雄共同孵卵,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2—24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当日即能行走。

蛎鹬属

5分布范围

除南美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欧亚蛎鹬分布最广(欧洲、亚洲和非洲)。中国见于沿海一带,夏季在东北、河北、山东等地繁殖,冬季迁至南方。

蛎鹬属

6保护等级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