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氏火背鹇

戴氏火背鹇(拉丁学名:Lophura diardi)是齿鹑科,鹇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戴氏火背鹇
英文学名
Siamese Fireback
戴氏火背鹇

1鸟种简介

泰国火背鹇(学名:Lophura diardi):是一种中等大小,约有80厘米长的雉鸡。雄鸡呈灰色,大部分面部没有羽毛及呈红色,脚呈深红色,冠上羽毛呈黑色,虹膜呈红褐色,尾巴长而弯曲及呈黑色。雌鸡呈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雌鸡每次会生4-8枚卵,卵呈红色。

戴氏火背鹇

2形态特征

泰国火背鹇体长60-80厘米,尾长26-36厘米,体重1025克。羽冠为黑色。雄鸡体色主要呈灰色,面部大部份没有羽毛,裸露呈红色,咽喉、头部和面部后面是黑色,胸部、颈部和上背部大多是很细弯曲的灰纹,尾巴长而弯曲及呈黑色。背中后部色彩鲜艳,呈黄、紫蓝等色。雌鸡呈褐色,双翼及尾羽黑色。外形似原鸡。雄鸡面部裸露鲜红明艳,体色不如环颈雉靓丽,但羽冠非常有特点,羽冠一簇一簇似孔雀翎,前段细小,末端则变大,但如丝线般柔软,非常有特点,与其他雉鸡羽冠大不相同。虹膜呈红褐色,脚呈深红色。 

戴氏火背鹇

3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丘陵地带500米,但偶尔可达800米,甚至1150米。多出现于常绿、半常绿次林、混合林地、竹林、灌木丛,通常靠近公路和铁路穿越森林,以家庭形式群居。

戴氏火背鹇

4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集3-6只的小群活动。冬季有时集群个体多达16-17只。尤以凌晨或傍晚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差,晚上多栖息于树上。活动时常常昂首阔步,行动机警,受惊后迅速奔跑,羽冠耸立,尾羽微展,待跑到一定距离后再机警地观察动向,有时走走停停,四外观望。蓝鹇除善于在地面行走和奔跑外,也能飞翔和跳跃。跳跃时鼓动双翼作为辅助,但有时也不张翼。疾走时头前后晃动,尾略向下垂。通常无固有的领域和活动范围,亦无领域性行为,即使在繁殖期间亦如此。

性机警,胆小怕人,受惊时多由山下往山上奔跑。一般很少起飞,紧急时亦急飞上树。通常在亮天后即从夜栖树上飞到地面活动。食饱后通常原地站立休息或理羽,偶尔也有飞到树上休息的。晚上成群栖于高树上,一般在天黑时才开始上树栖息。通常雌先雄后,或雌雄一起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飞上一定高度的树枝,然后逐步登高,藏于高大乔木密集的树冠下,距地高度多为6-8米。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通常仅在有危险时雄鸟会发出“pi-you”警戒声。

杂食性,主要以植物幼芽、各种水果和浆果的果实、块根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甲虫、蚂蚁、蜗牛、蚯蚓和小陆蟹等动物性食物。会跟踪家畜或野生水牛寻找附近的昆虫。

戴氏火背鹇

5分布范围

分布于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

戴氏火背鹇

6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发情时雄鸟额部肉冠和脸部肉垂膨胀通红,头顶羽冠耸立,常常昂首挺胸,尾羽散开,两翅下垂,不断地围绕雌鸟缓慢地走动,同时边走边发出‘pi....pi ...pi...’或‘ sui...sui...sui’的叫声。有时两翅还上下伸展,也有的时候雄鸟站于突出处或小径空旷处伸展两翅,做快速而幅度较小的扇动,尾亦展开如扇。

一般置巢于隐蔽而阴暗的倒木下或岩石间。巢多利用地上凹坑或亲鸟自己在地面挖一浅坑,内垫以干树叶、草茎、草根和羽毛即成,结构较为简陋,呈浅盆状。每巢产5-8枚卵,孵化期待24-25天。雏鸡早成性,孵化后就能随母鸡四处寻食。性成熟3年。

戴氏火背鹇

7种群现状

其全球人口估计约10万只。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因不断失去栖息地及过度猎杀,如老挝当地居民大量猎杀用于食用,生存不容乐观,野外数量大幅下降。

戴氏火背鹇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戴氏火背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