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颈山鹧鸪

环颈山鹧鸪(拉丁学名:Arborophila torqueola)是齿鹑科,山鹧鸪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环颈山鹧鸪
英文学名
Hill Partridge
环颈山鹧鸪

1鸟种简介

环颈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torqueola,英文名:Hill Partridge)是山鹧鸪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等地,主要生活于常绿森林、灌丛、竹丛以及山溪和山谷的稠密常绿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环颈山鹧鸪

2外形特征

环颈山鹧鸪雄鸟的体长为26-39厘米,体重325-430克;雌鸟体长27-29厘米,体重261-386克。雄鸟额至后颈深栗色,具有宽而长的黑色眉纹,眼睛周围红色。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的半月形横斑,腰部还有箭形和三角形的黑斑。颏、喉黑色,缀有白纹。胸部淡灰色或灰橄榄色,前颈与胸之间有一个白色的横带将颈与胸分开,所以叫做环颈山鹧鸪。腹部的中央白色,两胁灰色,具宽的栗色纵纹和白色中央纹,且在末端扩大成点滴状。雌鸟与其的差异表现在上体较棕,黑色横斑更宽,头顶褐色,具黑色纵纹,眉纹棕黄色,颏、喉是栗棕色,前颈与胸之间有宽的栗色横带,胸部橄榄棕色,有黑色横斑。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腿、脚橄榄褐色或铅灰色。

环颈山鹧鸪

3生活习性

环颈山鹧鸪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面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又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走。叫声是哀伤的哨音,重复数次,接以3-6个双哨音do-eat, do-eat,叫声越升越高如鹰鹃。有时为响亮而清脆的,近似振弦声音的“吱—吱”双声。在二重唱时,若雌鸟发出kwik, kwik, kwik, kwik, kwik叫声,雄鸟则回以一连串的do-eat叫声,高潮后骤然停止。

主要以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等为食,也吃昆虫和各种小型无脊推动物,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并且一边刨食时发出的类似家鸡的咯、咯、咯的拉长的叫声。

环颈山鹧鸪

 

4栖身环境

环颈山鹧鸪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林下植被丰富,林间空旷或成块状和片块分布的栎树林、竹林以及山溪和山谷地带的稠密常绿林中较为常见,有时最高可到海拔4200米左右的常绿森林和灌丛中,常成对或成3-5只的小群或家族群活动。

5繁殖状况

繁殖期为4-6月份,营巢在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利用地面天然凹坑或由雌鸟在地上刨一个小坑即成。巢周围多有茂盛的灌丛或林下植物遮掩而不易发现,但有时也在林下植物较稀疏的地方营巢而不甚隐蔽。环颈山鹧鸪每窝产卵3-5枚。卵的颜色为纯白色,大小为35.6-44.2×27.4-34.0毫米。孵化期24天。

环颈山鹧鸪

6亚种分化

环颈山鹧鸪滇西亚种(学名:Arborophila torqueola batemani)。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提丁。

环颈山鹧鸪指名亚种(学名:Arborophila torqueola torqueola)。分布于印度、尼泊尔、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孟加拉。

环颈山鹧鸪

7保护等级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8分布范围

分布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西藏的东南部,云南的腾冲,永德,龙陵,泸水,贡山,景东等地,印度北部的阿萨姆,缅甸北部,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