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嘴铜色蜂鸟

钩嘴铜色蜂鸟(拉丁学名:Glaucis dohrnii)是蜂鸟科,铜色蜂鸟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钩嘴铜色蜂鸟
英文学名
Hook-billed Hermit
钩嘴铜色蜂鸟

1鸟种简介

钩嘴铜色蜂鸟(学名:Glaucis dohrnii)体长约12厘米,暗羽色的蜂鸟。上体铜绿色,下体黄棕色。眉纹和颊白色。面部和下缘的深色延伸及颊。尾铜绿色,外侧尾羽的羽尖白色。鸟喙近乎直长形状,下嘴白色。钩嘴铜色蜂鸟仅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通常栖息在密林深处,以各种高糖量的花蜜为食,为保证足够的蛋白质摄取,它们也捕食小型蜘蛛和昆虫。

钩嘴铜色蜂鸟

2形态特征

喙细长,嘴端具小钩,上嘴黑色,下嘴黄白色。腿黄色。

通体大致暗色。上体具金属光泽的铜绿色羽毛(包括头上部),下体则为黄棕色。

面部深色,有白色条纹自眼先和颊向肩部延伸。尾铜绿色,尾羽基部红褐色,尾端附近有黑色条纹。

成体长12~13.7厘米。雌鸟比雄鸟稍大,仅雄鸟尾尖呈白色或灰白色。

相似种锯嘴蜂鸟(Ramphodon naevius)体型更大,下体有较粗的条纹。棕胸铜色蜂鸟(Glaucis hirsutus)嘴喙稍微向下弯曲,有四枚外侧尾羽的基部呈红褐色。

钩嘴铜色蜂鸟

3栖息环境

栖息于潮湿的热带低地常绿森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沿河床蜿蜒的赫蕉属植物繁花盛开的锦丛中。该鸟常在森林深处被发现,但它们也会拜访邻近森林的观赏性花卉区。

4生活习性

钩嘴铜色蜂鸟主要以乔木、草本植物、灌木和附生植物开出的各种颜色鲜亮、有香味小花的花蜜为食。尤喜高糖量的花蜜(通常来自红色管状花朵)。作为一种放夹路线觅食的蜂鸟,它们穿行一地吸食大片花卉(路线长至1公里),而大多数其它蜂鸟则是领域性觅食者,由雄鸟圈定捕食领域(挑选出含高糖量花卉的区域),并积极驱赶入侵者,闯入领地的其他雄性和大型昆虫(比如大黄蜂、天蛾等)都会被驱离。它们通过空中飞行和威吓行为保护自己的领地。

它们有吸管状的可伸缩的长舌,可伸入花朵深处采食花蜜,采蜜时尾巴上翘着悬停半空,每秒舔食多达13次。采食期间,偶尔会吊在花上。许多原生和栽培类的植物严重依赖那些靠它们花朵为食的鸟类进行授粉,比如多数长着管状花朵的植物会排斥蜜蜂和蝴蝶的授粉,而对蜂鸟却来者不拒。

钩嘴铜色蜂鸟会拜访当地提供糖水的蜂鸟喂食器,悬停或站立在水槽或喷水器的边缘,啜饮里面的糖水,“站立”饮水时与其他鸟类毫无二致,但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它们也捕食小型蜘蛛和昆虫,以保证足够的蛋白质供应,特别在育雏期,此类蛋白质可确保幼鸟的正常发育。通常突袭飞行中昆虫,而停驻枝叶间或受困蜘蛛网的也不能幸免。筑巢期的雌鸟,一天可捕捉昆虫多达2,000只。

钩嘴铜色蜂鸟

5分布范围

原产地巴西,主要分布于巴西东部。在巴伊亚州、圣埃斯皮里图州有零星分布,最东边的米纳斯吉拉斯州也有发现记录。

6繁殖方式

钩嘴铜色蜂鸟的繁殖期在九月至次年二月。独栖性鸟种,繁殖期配对。一雄鸟可与多雌鸟交配,交配后雄鸟即刻飞离。雄鸟不参与选址营巢和抚育后代。

鸟巢选址通常靠近溪流或瀑布。雌鸟单独营巢,巢由植物纤维编制而成,呈圆锥型,外饰以青苔作伪装,垫窝材料通常是较柔软的植物纤维、动物毛发和羽绒,并用蜘蛛网和其他粘着材料进行结构强化,给鸟巢以两倍伸缩的弹性,为雏鸟将来的成长留足空间。此类鸟巢常置于赫蕉属、香蕉树或距地1~2米的蕨类植物的枝杈间或宽阔叶子的背面,由一条强力的蜘蛛丝绳或(和)悬空的植物细根吊住。当然,这不一般的鸟巢也会出现在桥梁下、涵洞中,甚至悬挂在漆黑建筑物的屋顶。

钩嘴铜色蜂鸟

平均每窝产卵2枚,卵呈白色。由雌鸟单独孵卵,孵卵期约15天。刚孵出的雏鸟眼未睁开,无法活动,由雌鸟照顾和喂食(食物主要为反刍后半消化的昆虫,因为花蜜无法为雏鸟提供足够的蛋白质),雌鸟用长嘴将食物喂入雏鸟的喉咙,以便食物直接落进雏鸟的胃中。

同其他蜂鸟的情况类似,雏鸟仅由亲鸟抚育1~2周,随后被遗弃在巢中,小家伙们甚至要单独熬过约12天的寒夜。雏鸟出生27天后羽毛丰满,可离巢活动。

钩嘴铜色蜂鸟

7种群现状

根据已知种群记录、丰度及种域分布的综合评估,该鸟成熟个体约250~999只,该数据与体型类似的同属蜂鸟或相近种的种群密度估计相一致。钩嘴铜色蜂鸟的种群总数约为350~1,500只。基于栖息地的不断破坏和分割,推测其种群数量正以中等速率持续下降。

钩嘴铜色蜂鸟

8保护级别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Ⅱ。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EN),2012年评估。


钩嘴铜色蜂鸟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