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头鸺鹠

花头鸺鹠(拉丁学名:Glaucidium passerinum)是鸱鸮科,鸺鹠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花头鸺鹠
英文学名
Eurasian Pygmy Owl
花头鸺鹠

1鸟种简介

花头鸺鹠(学名:Glaucidium passerinum,英文名:Eurasian Pygmy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鸺鹠属的小型猫头鹰。是体型很小的猫头鹰,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簇羽。眼先及眉纹白色,翼及尾上多横斑。在中国极为罕见,仅见于东北。与其他猫头鹰的夜行性不同,花头鸺鹠的习性更显昼行性。飞行时上下波状起伏似啄木鸟。花头鸺鹠的影像资料较少。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头鸺鹠

2形态特征

花头鸺鹠是小型鸟类,体长15-23cm,面盘不显著,无耳簇羽。眼先及眉纹白色,眼先羽轴黑色,并延长成发须状,耳羽灰褐色,有白色横斑。上体大都灰褐色,在头、背和肩密布以白色斑点,其中以头顶斑点细密,在背和肩斑点变得大而疏,且略呈横斑状;后颈有一列较大的白斑,形成一个不甚明显的领斑。翅上覆羽和背相似,但白色斑点较大;中覆羽外翈有较大白斑,形成一道白色翅斑。飞羽暗褐色,基部沾棕褐色,内外翈均具白色横斑,以内翈横斑较大;次级飞羽和背相似,亦具白色横斑;腰和背相似,尾上覆羽沾棕褐色,亦具白色横斑;尾棕褐色,有6道白色横斑和端斑。颊和颏白色,喉灰褐色,具白色羽端。其余下体白色,胸和两胁具棕褐色条纹和淡黄白色横斑,腹白色,具黑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具棕褐色端斑,跗蹠被羽至趾,白色,有棕褐色横斑。花头鸺鹠的虹膜鲜黄色,嘴角黄色,爪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487g,♀65.5g;体长♂159-164mm,♀175mm;嘴峰♂14-15mm,♀11-14mm;翅♂97-98mm,♀96-117mm;尾♂62-63mm,♀55-65mm;跗蹠♂17-18mm,♀18-22mm。

花头鸺鹠

3栖息环境

花头鸺鹠栖息于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见于林中开阔地和杨桦林。

花头鸺鹠

 

4生活习性

花头鸺鹠多为夜行性,白天大多躲藏于密林深处,难于见到,但有时也在白天活动和觅食。栖息时常站在高枝上眺望,并不停地向上翘起尾羽。性情凶猛,嘴、爪强健有力,能猎捕比其自身大得多的猎物。冬天还有贮藏食物的习惯,常常把猎获的食物贮藏在树洞中。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蜥蜴、小型鸟类和昆虫等。飞行时上下波状起伏似啄木鸟。叫声为轻柔哨音“hjunk”,晨昏时约每两秒重复一次。雌鸟叫声相似但鼻音较重。秋季里叫声不同,为一连串声调俱增的尖叫声。

5分布范围

花头鸺鹠在中国以内见于黑龙江省小兴安岭、五营、根河、哈尔滨、凉水以及河北东陵。中国以外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西自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自比利牛斯山、西班牙和意大利,往东经前苏联欧洲部分中部、西伯利亚、蒙古一直到鄂霍茨克海岸和萨哈林岛。

花头鸺鹠

6繁殖方式

花头鸺鹠的繁殖期为5-7月。通常营巢于树洞中,也在大的树杈之间筑巢。每窝产卵4-6枚,偶尔多至8-9枚和少至3枚,卵为白色,大小为27-31mm×22-24mm。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8-29天。

5分布范围

花头鸺鹠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km²,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因此被评价为无危物种。

花头鸺鹠

8保护级别

花头鸺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花头鸺鹠已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

花头鸺鹠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