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鹦鹉

短尾鹦鹉(拉丁学名:Loriculus vernalis)是鹦鹉科,短尾鹦鹉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短尾鹦鹉
英文学名
Vernal Hanging Parrot

1鸟种简介

短尾鹦鹉(学名:Loriculus vernalis,英文名:Vernal Hanging Parrot)是短尾鹦鹉属的鸟类。短尾鹦鹉是一种小型鹦鹉,又名印度小鹦鹉、倒挂子,短尾鹦鹉属的典型物种。体形小,翅长在90毫米左右;尾较翅短;嘴较细削,其厚度不及嘴峰长度。

短尾鹦鹉

2形态特征

短尾鹦鹉体型纤小,尾部较短,体长约13厘米左右,体重28克。翅长在90毫米左右;尾较翅短;嘴较细削,其厚度不及嘴峰长度;腰下有朱红色块斑;雄鸟喉部有蓝色块斑。雄鸟通体羽毛呈绿色,头部辉亮,呈深绿色。特征为红嘴红腰,翼下为青绿色带绿色翼衬。臀部和底面尾部覆羽红色,雄鸟喉蓝。 

雄性成鸟 整体大致绿色,下体显著较淡,头部较辉亮;喉部有一蓝色块斑;腰和尾上覆羽红色;翅底面蓝绿色;尾羽上绿下蓝。雌性成鸟 整体略较苍暗,喉部蓝斑不显或缺如。

虹膜淡黄白色;嘴暗珊瑚红色,先端淡黄;脚淡橙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30g,♀130g;体长♂91.0mm,♀89.6mm;嘴峰♂11-13mm,♀10-12mm;翅♂87-94mm,♀86-92mm;尾♂35-38mm,♀33-37mm;跗蹠♂11-12mm,♀11-13mm。(注:♂雄性;♀雌性) 

短尾鹦鹉

3栖息环境

主要分布在树木繁茂的地区,包括被分隔的小片森林、混交林、沼泽、红树林和花园。它们是严格的树栖鹦鹉,从来不降在地上,宁愿留在茂密的树冠顶层。出没于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

短尾鹦鹉

4生活习性

此鸟一般集小群、开花时集较大群活动。它们在花枝上常垂直倒悬自身啄取花朵。在树冠周围觅食时甚灵捷,且在上飞某树枝时呈螺旋式绕该树枝而上。有时突然全群离树顶上的空中周围打转并大声鸣叫,一会又全被摔回树上,又继续啄食,变得十分温驯,平时飞行快速而颠簸;以软质的榕果等果类,花蜜、竹及麻栗种子等为食,也会到果园啄食番石榴、枇把等果类,造成一定损害。

其叫声在飞行时发反复的“chee-chee-chee”尖叫声或“tsit-tsit”的颤声,吃食时偶尔发出柔和的似窃笑之声。

喜集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植物和开花灌木、果实、花蜜、水果,比如无花果、梨、苹果、香蕉和蔬菜种子等为食。因为这种鹦鹉常喜欢悬挂在树枝上休息和嬉戏,所以也称悬挂鹦鹉或悬吊鹦鹉。这是一种安静的小鹦鹉,大多可在晚上听到充满旋律的鸣叫声。 

短尾鹦鹉

5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的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尼泊尔东部,通过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到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安达曼群岛、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泰国和越南。

短尾鹦鹉

6繁殖方式

营巢于树洞中,有时也直接采用废弃的旧巢。繁殖季节在1-4月间,一次通常产2-4枚卵,雌鸟会在2天内下完蛋,蛋未受精的情形很常见,孵化期约20-22天,雄鸟不参加幼鸟。在1个月大左右羽毛长成。

短尾鹦鹉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8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