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鹦鹉

毛里求斯鹦鹉(拉丁学名:Psittacula eques)是鹦鹉科,鹦鹉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毛里求斯鹦鹉
英文学名
Echo Parakeet
毛里求斯鹦鹉

1鸟种简介

毛里求斯鹦鹉(学名:Psittacula eques,英文名:Echo Parakeet)是鹦鹉属的鸟类。鸟体为绿色,颈部有一条很宽的黑色环状羽毛和一条很宽的粉红色环状羽毛;上鸟喙红色,下鸟喙黑色;单独或是成对活动,有时候会组成一小群,主要以植物嫩芽、树叶、水果、种子、花朵、树皮和树液为食。

2外形特征

回声鹦鹉体长35-42cm,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后方和脸颊两侧带有蓝色;沿著蜡膜到眼睛有一条黑色羽毛,下巴延伸到颈部有著黑色羽毛,颈部也有著一条很宽的黑色环状羽毛和一条很宽的粉红色环状羽毛;腹部和翅膀内侧覆羽为亮绿色,尾巴上方羽毛为绿色,内侧暗黄色;上鸟喙红色,下鸟喙黑色;虹膜为黄色。母鸟脸颊带有深绿色的条纹,颈部没有粉红色的环状羽毛,头部后方也没有蓝色,上下鸟喙皆为黑色。

毛里求斯鹦鹉

3生活习性

以前曾经广布于岛上所有森林的毛里求斯鹦鹉,现今的栖息地仅限於麦克查巴(Macchab)、毛里求斯的西南部森林区。他们大多单独或是成对活动,有时候会组成一小群,从来不会到地面下觅食;他们个性相当友善,可以近距离接近到3米左右;平时因为生存环境竞争激烈,会飞数百公里觅食;在炎热的正午时分,他们大多在树上休憩理毛,在天色变暗之前他们就会回到群体之中,然後会变的相当吵杂;在夜晚他们会寻找那种隐蔽且枝叶浓密的树木栖息,偶尔也会在树洞中休憩睡觉。


食物:毛里求斯鹦鹉主要以植物嫩芽、树叶、水果、种子、花朵、树皮和树液为食;从1月到8月他们食物中水果的比例会占93%。


4种群现状

回声鹦鹉是全世界最稀有的鸟类之一,也是最濒临绝种危机的鹦鹉之一,在1986时野外的数量只有8 -12只(只有3只母鸟),1996年时增至40-50只,近年在保育人员的努力之下数量已增至100多只,外貌与红领绿鹦鹉(月轮 Ring-necked Parakeet)十分相似,但羽色较深体型略大,尾巴与翅膀较短,叫声较为沙哑;它们原有十几种血缘相近的亚种分布在印度洋的岛屿与非亚两大陆的滨海或海岛地区,但是除了回声鹦鹉外其它种类已全部绝种,而现今唯一尚未绝种的回声鹦鹉也因为各种天然环境的威胁而在绝种的边缘徘徊,在1987年时开始的复育工作至今仍在进行着,其保育工作不外乎是能希望让这些极度稀少的种类免除绝种的危机;人工饲养的回声鹦鹉数量非常稀少,人工繁殖的成果也不顺利,公鸟上喙部为红色,母鸟为黑色。)

毛里求斯鹦鹉


5致危因素

1.其栖息地只有50平方公里,且岛上多遭严重的森林地开发破坏,外来植物过度繁衍,杀虫剂、农药等化学药剂过量使用使得食物不足,栖息地因人类开发日益狭小。

2.岛上引进了许多外来的掠食性的动物,包括老鼠、野猫、猕猴、獴等,对幼鸟、蛋与成鸟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3.巢穴不足,与外来的红领绿鹦鹉和一些当地的鸟类争巢穴,有时连蜜蜂与白蚁都是竞争对手,巢穴的不足亦是繁殖成果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

4.因为栖狭小,天然的暴风就有可能使栖息地严重受损。

5.可能感染了外来鸟种所带来的疾病也是隐忧之一。

6.繁殖不易,野外的回声鹦鹉繁殖时通常只能成功养育一只幼鸟长大,所以野外数量的成长速度十分缓慢。

毛里求斯鹦鹉

6地理分布

现在仅生存于非洲马达加斯加岛旁的小岛 ─ 毛里求斯,之前可能也曾经栖息于毛里求斯旁的Réunion岛。


7生长繁殖

保育人员在回声鹦鹉繁殖期时通常会将第一窝的蛋取出人工孵化或是交给环颈鹦鹉代孵饲养,这样第二窝会较快生出,也能使胎数增加,如在野外巢穴中有超过一只以上的幼雏,其它的会在10天大时被抓出巢外饲养,仅留一只给亲鸟饲育,而增加野外的人工巢箱与提供它们食物也是复育计划的重点;回声鹦鹉主要栖息在高地的原生森林中,也常出现在低地的灌木林中,尤其在觅食的时候,通常成对或一小群一起活动,有时会单独活动,食用各种嫩芽、树叶、树液、花苞、种子、水果、树皮等等,它们都习惯性地在树枝林梢间活动或觅食,几乎完全不会到地面上活动,繁殖期多在8-1月间,一窝约产1-3颗卵;人工饲养数量少,其笼养资料不甚充足;

回声鹦鹉的繁殖数量非常地少,保育团体繁殖的幼鸟大部份都会在4-18月后死亡,其原因并不清楚,但经研究过后最有可能的因素是食物营养与饮水不净的问题,过度的热量与脂肪可能是主要的原因,所以后来食物的提供便增加一些低脂、低蛋白质的水果与蔬菜来改善;回声鹦鹉一次生1-3颗蛋,孵化期约23-26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2个月。

毛里求斯鹦鹉

8保护级别

回声鹦鹉为《华盛顿公约》附录一级保育种类。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10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