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骨顶

白翅骨顶(拉丁学名:Fulica leucoptera)是秧鸡科,骨顶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白翅骨顶
英文学名
White-winged Coot
白翅骨顶

1鸟种简介

白翅骨顶(学名:Fulica leucoptera,英文名:White-winged Coot)是骨顶属的鸟类。体长34-43厘米,体重400-607克。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

白翅骨顶

2形态特征

白翅骨顶是中型游禽。体长34-43厘米,体重400-607克。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跗跖短,短于中趾不连爪。潜水取食沉水植物,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上体有条纹,下体有横纹。两性相似。身体短而侧扁,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

头小,颈适中,颈椎14-节。翅很宽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 尾短,尾羽12枚,尾端圆形,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腿、趾均细长,有后趾,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

白翅骨顶

3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 

4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偶尔亦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亦和其他鸭类混群栖息和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遇人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扇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甚为嘈杂。

白翅骨顶

杂食性,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

5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马尔维纳斯群岛、巴拉圭、南乔治亚岛和南桑威奇群岛、乌拉圭。

白翅骨顶

6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单配制,配对关系仅在繁殖季节发生。善于游泳和鸣叫,叫声在求偶和配对关系上有重要作用,但在非繁殖季节基本上不鸣叫。

在水边或水中的植物丛中营巢,巢系就地弯折芦苇或蒲草搭于周围的芦苇或蒲草上作基础,然后堆集一些截成小段的芦苇和蒲草即成,因此巢常常和周围的芦苇、水草搅缠在一起,而不是漂浮在水面,但它可随水面而升降。巢极为简陋,形状似一圆台状,两性营巢。每窝产卵5-10枚,卵为尖卵圆形或梨形,青灰色、灰黄色或浅灰白色,略带绿色光泽、被有棕褐色斑点。每年产1-2窝,孵卵期24天。两性都参加孵卵,雏鸟早成性,全身被有黑色绒羽,头部具橘黄色绒羽,头顶及眼后有稀疏毛状纤羽,上眼眶呈淡紫蓝色,跗蹠黑色,嘴和额红色,出壳后当天即能游泳。通常由双亲喂食和照顾幼鸟。1岁或不足1岁便开始繁殖。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白翅骨顶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