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蓝地鸲

白尾蓝地鸲(拉丁学名:Myiomela leucura)是鹟科,蓝地鸲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白尾蓝地鸲
英文学名
White-tailed Robin
白尾蓝地鸲

1形态特征

雄鸟前额、眉纹和翅上小覆羽呈辉亮的钴蓝色,头顶、枕、后颈、背、肩至尾上覆羽等上体黑色而缀深蓝色,眼先、眼周、头侧、颈侧深黑色,颈两侧各有一半隐藏的白色块斑依稀可见。两翅黑色,外翈具灰蓝色羽缘。尾黑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全为黑色外,其余尾羽基部白色,而且越往外白色基部面积越小。颏、喉、胸黑色,腹黑色微缀深蓝色,两胁各有一簇被隐藏的白色羽毛,尾下覆羽具白色羽缘。 雌鸟上体橄榄黄褐色,眼周皮黄色或棕白色,两翅黑褐色具红棕色或棕褐色羽缘。尾羽黑褐色、羽缘微沾棕色,除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基部无白斑外,其余尾羽基部具白斑。下体淡黄褐色或棕褐色,颏、喉、头侧和颈侧具淡色羽轴纹,腹中部灰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雄鸟黑色,雌鸟黑褐色。

白尾蓝地鸲

 

大小量度:体重♂23-26g,♀23-27g;体长♂160-181mm,♀150-162mm;嘴峰♂12-16mm,♀13-15mm;翅♂85-98mm,♀82-95mm;尾♂68-82mm,♀65-70mm;跗蹠♂25-29mm,♀24-28mm。

[page栖息环境[/page]

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尤其喜欢在阴暗、潮湿的山溪河谷森林地带栖息。地栖性,主要栖息于林下灌丛中和地上。

白尾蓝地鸲

2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分布于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秦岭,湖北西部,四川东部万源、城口、东南部南川、南部宜宾、屏山、中部峨嵋、成都、汶川、西南部凉山、贵州西部威宁、西南部兴义、北部绥阳、云南西部腾冲、盈江、潞西、镇康、保山、永德、耿马、凤庆、景东、西北部丽江、西南部孟连、南部西双版纳、绿春、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海南岛和台湾。

国外分布:分布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孟加拉国、印度、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

白尾蓝地鸲

3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秋冬季节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隐蔽,常在林下灌木低枝上跳来跳去,有时亦站在开阔地区的小树或电柱上,并不停地摆动着尾,当发现地上或空中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刻飞去捕食。飞行时尾常常张开。繁殖期间鸣声清脆、洪亮悦耳。

白尾蓝地鸲

4繁殖方式

白尾蓝地鸲在4月中旬即开始繁殖期间的鸣叫,雄鸟常在早晨和傍晚长时间地鸣叫,鸣声甜润悦耳。通常在5月初开始营巢,整个繁殖期一直持续到7月,最晚到8月还有少量个体在繁殖。通常营巢于林下灌木低枝上或岩石和倒木下,也在岩边岩石缝隙或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苔藓和细藤等材料构成。内垫有毛发和羽毛。巢的大小据吴至康 (1988) 测量的一巢为:外径15.7cm,内径6.8cm,高8.6cm,深7.4cm。每窝产卵3-4枚,偶尔5枚。卵长卵圆形,白色、密被淡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1-25.4mm×16-18.9mm,平均23.7×18.0mm,重3.5-4.0g

白尾蓝地鸲

5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6人工饲养

地鸲属的巨人、适合地鸲的笼具只有靛颏笼。靛颏笼的尺寸大小无法满足白尾蓝地鸲。所以只能选择架子或画眉笼。当看到实物时往往都会失望。因为这种鸟身上的蓝色必须在强光下才能显现。光线暗的时候是黑色的。鸲的尾巴都会动。白尾蓝地鸲当然也不列外。它会想孔雀开屏一下展开尾巴。上下摆动。鸣声很一般。饲养者很少。饲料用靛颏饲料就可以。没有需要特别的管理。野生成体性格暴烈。经常会撞的头破血流,只能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观赏性胜过鸣叫的鸟。不过养雏子期待指数会很高。

白尾蓝地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