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太阳鸟

叉尾太阳鸟(拉丁学名:Aethopyga christinae)是太阳鸟科,太阳鸟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叉尾太阳鸟
英文学名
Fork-tailed Sunbird
叉尾太阳鸟

1外形特征

叉尾太阳鸟是雀形目中一种体型非常小的鸟,雄性成鸟身体连尾巴的全长只有约9.5~11.5厘米,翅4.5~5.5厘米,尾4.0~5.2厘米,雌鸟的体长则更小些,翅4.2~4.8厘米,尾2.5~3.0厘米;嘴峰1.2~1.6厘米,跗蹠1.2~1.5厘米。上下嘴近端1/3部的嘴缘呈细锯齿状,两性异色,雄鸟局部羽毛有金属反光,尾呈凸尾状,雄鸟中央尾羽特形延长,颏和喉均为金属红色。虹膜暗褐;喙黑,尖细;脚暗褐色。 

叉尾太阳鸟

该鸟两性异色。雄性成鸟头顶至肩间为具金属光泽的绿色,背暗橄榄绿,腰部呈鲜黄色,翅为橄榄黄外缘暗褐色,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闪辉金属绿,在不同的折光下或呈蓝紫色,中央两尾羽有延长如针状的尖细羽轴先端,余尾羽黑色,外侧4对尾羽具白端和翠绿色羽缘;眼先、颊、耳羽概黑,头侧或渲染褐红色;髭纹翠绿而具金属光泽,或呈辉紫色;颏、喉、上胸皆赭红或褐红色;下胸橄榄黄,有时染以灰褐色;其余下体和两胁淡灰、淡乳黄至绿黄色,或为灰色而缀以黄色或绿黄色;翅下覆羽白色。9月龄的幼鸟头、背橄榄绿;冠部羽基灰褐;腰鲜黄色;尾上覆羽橄榄绿,散有辉绿色羽片;飞羽黑褐;眼先污黑;头侧淡绿黄;整个下体淡黄缀绿;胸部杂有暗赭红羽片。

叉尾太阳鸟

雌性成鸟颜色没有雄鸟那么鲜艳,冠部或冠部羽基灰褐至褐色;上体橄榄黄染绿;翅暗褐,狭缘以橄榄黄;尾羽褐黑;中央尾羽羽轴不延长;外侧尾羽具明显的白色羽端,向外渐形大;眼先灰黑;头侧浅橄榄绿;颏、喉浅绿灰色,或为灰绿至浅绿黄色;胸部转深;腹和两胁浅淡,呈绿白色或淡黄绿色;尾下覆羽淡乳黄或乳白色。6月龄的幼鸟上体与雌性成乌酷似,喉灰而染以淡橄榄黄色;余下体转浅。 (指名亚种两翼较黑。)因为中央的两根尾羽很像燕子,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燕尾太阳鸟。

叉尾太阳鸟

2生活习性

行为:性情活泼,行动敏捷,总是不停地在枝梢间跳跃飞行,不畏人。鸣声细而尖,具有特色,容易识别。常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结群,不易成群。如同叉尾太阳鸟金属般的体色一样,它的叫声也满是重金属的味道,连续急促,非常类似打击乐器里面的钵所发出的chiff-chiff-chiff的高颤音,进食时也发出成串的唧唧声,显得喧闹吵嚷。

食性:与其他太阳鸟相似,以花蜜为主食,兼爱吃小昆虫。光顾树木吸取花蜜时偶尔也会悬停在空中。故常被戏称为:中国蜂鸟。

叉尾太阳鸟

营巢:巢呈长梨状,用草茎、苔藓、枯树叶和木棉絮等野生植物纤维及毛、羽为材料编织构成,系于悬垂的横枝下面;采自海南岛的样本约高116毫米,宽63毫米。位于巢侧上方的出入口椭圆形,其量度近似为35.5×28毫米,上部有约长16毫米的屋檐状遮挡;巢的里层深深凹下,敷以地衣、软细的木棉絮和细的草根等材料。

叉尾太阳鸟是山林鸟,作为观赏鸟的饲养方法:饲料为混合粉料,黄豆粉750克、熟鸡蛋250克、骨粉5~10克,充分混合并揉搓,晾晒后反复揉搓,至混合料呈粉状或最小颗粒状,晾干后收存于通风处,以备取用;加喂活虫、水果等。

叉尾太阳鸟

3生长繁殖

每年3~5月间繁殖,自4月下旬开始由雌鸟在树梢上编织袋状巢,每窝产卵计2~4枚,渲染绿色或灰色,而具有红褐色、紫或微黑色暗斑;雌鸟孵化,孵化期13~17天,雏期15~16天。雄鸟在育雏期发出如pe-et,pe-et之声,逐音升高,随发出急促的pit-pit声。

繁殖习性(据1984年广西观察):在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海拔490米的竹-阔叶林缘的藤本灌木丛上营巢,材料取自四周10-50米范围内,主要为生长在沟边藤茎上的细丝(树发)、葡萄科植物的藤茎外皮层碎块或碎丝,内垫为亮白色的夹竹桃科或萝藦科植物带种毛的种子。发现该巢后三天(5月1日)见初卵,满窝卵4枚。5月2日6:30查看时巢中已产出第二枚卵。卵大小几相等,量度平均(4枚)大小为13.67×10.3毫米;卵重均为1克。产完卵的翌日仅由雌鸟开始孵卵,雄鸟只是偶尔伴随雌鸟归至巢房。孵卵期13天。卵在同一天破壳出雏,当天亲鸟即寻食喂雏。育雏由雌鸟单独承担,从出壳后至九日龄皆见雌鸟进巢过夜。三日龄全天喂食38次,九日龄全天喂食81次;三日龄时雌鸟喂食后常坐巢暖雏。

叉尾太阳鸟

刚出壳的雏鸟通体肉红色,光裸无毛。嘴峰、卵齿肉色。嘴角白,微沾肉色。鼻孔盖突起于上嘴嵴中两侧。腹部大如球状,头颈常向腹部弯曲。体重为0.7—0.9克,轻于卵重。体长为23毫米左右。2日龄,针状初级飞羽破皮而出,长约1毫米。4日龄,眼微睁,耳孔启开。6日龄,体各羽区皆出针羽,尾羽每边外侧有两枚羽首先破鞘。8日龄,眼已睁得较大,虹彩褐;初级飞羽破鞘成笔状。10日龄,卵齿已看不见;上体主要为橄榄绿色,翼褐,眼已睁得较圆;能作6至8厘米远的小距离飞跳。12日龄离巢时,上嘴亮褐,下嘴色稍浅且近基部沾肉色,嘴角白沾肉色,下体淡橄榄黄,跗蹠淡褐灰,趾肉色沾褐。

叉尾太阳鸟

在早上7:30左右,雏鸟出巢后隐于小草或灌木下,亦有的站在近地面的细藤枝上。观察者捉住其中一只仍放回巢,雌鸟又归来喂巢中的雏,一小时喂食5次,雏在巢中很不安静,并于8:44再次离巢滑飞至巢下浅草丛内。雏鸟的保护色极好,它静栖在乱藤或灌丛中,即使循着鸣声也很难寻到。巢空后雌鸟仍叼食回巢数次,不见雏时才退出巢。约10:00时更见雌鸟入巢静伏近半小时。整个离巢过程中未见雄鸟参与什么活动。次日下午见雌鸟在距巢约十米的竹、灌木上喂幼鸟。

叉尾太阳鸟

4栖息环境

叉尾太阳鸟为留鸟,多见分布于中等高度山地、低山丘陵地带,在山坡、山沟、山溪旁的原始或次生茂密阔叶林边缘及有林地区,甚至城镇村寨附近的矮树和灌木丛中,常在高树顶上活动,尤其喜欢檞寄生丛或开花的树,以及或活动在热带雨林和油茶林。

5分布范围

分布在越南、老挝以及中国南部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海南等地。常见的低地鸟于中国东南及华南(latou-chii亚种)和海南岛(指名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