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黄林莺

美洲黄林莺(拉丁学名:Setophaga aestiva)是森莺科,橙尾鸲莺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美洲黄林莺
英文学名
American Yellow Warbler
美洲黄林莺

1外形特征

北美黄林莺体长12-13厘米,翼展16-20厘米,体重9-16克,寿命10年。

色泽多鲜明,尤其在繁殖季节,通体是引人瞩目的金黄色。该物种由于亚种繁多,显示出广泛的形态变异,具体体现在胸部的板栗色和裸露的金额,在更南部的种群,头上的板栗色变和胸部的乳房裸露通常较为突出,成年雄鸟明显,而雌鸟和幼鸟则较少。

美洲黄林莺

2生活习性


栖息于北美东部,包括灌丛、沼泽边缘、溪流边,次生树林,果园和花园。在西部,主要活动于溪边灌丛中。在热带越冬地,出现在半开放的国家森林公园、林地边缘和村镇。

候鸟,迁徙,一入秋就开始了,大多是在夜间,但大多数北美黄林莺是在八月间向南迁徙。在行为适应性方面堪称典范,该科的多个种类通过在不同部位觅食而实现在同一棵树上共存。这一类鸟还称观鸟者们称为“一群让人看不透的莺”,因为它们似乎总是高高在上,栖于最高的树上,很难一睹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在非繁殖期有不同的群居机制。常成大群在地面活动,也会加入混合种类觅食群。在过冬地会建立和维护各自的领域,并且每次迁徙经常回到同一过冬领域。觅食昆虫,快速跳跃,沿小树和树枝搜集毛虫等昆虫。有时在森林地面四处走动,从落叶层或低矮的植被中觅得昆虫。

美洲黄林莺

3生长繁殖

北美黄林莺在繁殖期具高度领域性,倾向于一只雄鸟和一只雌鸟结为配偶的繁殖形式,但已知在某些种类中有多配现象。由然后双亲共同育雏。然而,对同一窝雏进行基因研究发现,除了这种表面上的配偶关系,雌鸟在一个繁殖期内经常会与数只雄鸟发生交配。在繁殖期,雄鸟鸣啭最活跃。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鸣啭,可能分别用以吸引异性以及维护领域、抵制其他雄鸟。

雌鸟负责筑巢和孵卵,巢被放置在小乔木或灌木丛的树上,距地面1至18米的支叉上,为杯形巢。雌鸟也可能窃取其他同类的巢材。窝卵数为4-5枚(有时3或6枚),卵绿色,有白色与各种褐色、橄榄和灰色的污点或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1至12天。这期间由雄鸟捕食回巢喂养雌鸟。雏鸟由父母双方喂养,以雌鸟为主。孵化后9-12天后幼鸟离巢。

北美黄林莺的巢里通常有棕头牛鹂(Brown-headed Cowbirds)的卵,它们把卵产在北美黄林莺的巢中寄生。在某些地区。北美黄林莺会识别到这些异类,会建立一个新鸟巢再产卵,或者干脆放弃鸟巢。曾经有报告,在同一繁殖季,牛鹂产了5次卵,但北美黄林莺在每次牛鹂访问后就另建了新巢。

美洲黄林莺

4地理分布

分布于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百慕大、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博内尔、圣尤斯特歇斯和萨巴、巴西、加拿大、开曼群岛、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格林纳达、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海地、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马丁(法国部分)、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马丁岛(荷属部分)、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维尔京群岛。旅鸟:丹麦、较重、葡萄牙。产地不确定:洪都拉斯。

美洲黄林莺

5保护现状

持续的森林退化对森莺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而不少常见候鸟种类的数量下降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原因可能是它们的繁殖地和过冬地均遭受栖息地的大规模变更所致。[4]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美洲黄林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