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喉鹨

红喉鹨(拉丁学名:Anthus cervinus)是鹡鸰科,鹨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红喉鹨
英文学名
Red-throated Pipit
红喉鹨

1形态特征

红喉鹨雄鸟夏羽上体灰褐或橄榄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头顶和背部黑褐色羽干纹较粗著,腰和尾上覆羽稍窄。尾暗褐色,羽缘淡灰褐色,中央尾羽黑褐色具橄榄灰褐色羽缘,最外侧一对尾羽端部具大型灰白色楔状斑,次一对外侧尾羽仅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翅上小覆羽具灰褐色羽缘,中覆羽和大覆羽具宽阔的乳白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外侧具窄的橄榄灰褐色羽缘,内侧飞羽具橄榄淡黄褐色羽缘。耳羽棕褐色或暗黄褐色。下体颏、喉、胸棕红色,其余下体淡棕黄色或黄褐色,下胸、腹和两胁具黑褐色纵纹。冬羽上体主要为黄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羽于纹,第一年冬羽喉部污白色到淡皮黄色,胸部亦具黑色纵纹。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喉为暗粉红色,其余下体皮黄白色,纵纹亦更粗著。

红喉鹨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基部肉色或角褐色,脚淡褐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 17-25 g,♀20-22g;体长♂138 -168mm,♀135mm-162;嘴峰♂ 11-12mm,♀11-12.5 mm;翅♂78 -86.5mm,♀76.5-85mm;尾♂57-66 mm,♀58-64mm;跗蹠♂21-23 mm,♀21-22.5mm。(注:雄性——♂;雌性——♀)

2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4000m左右的灌丛、草甸地带、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

红喉鹨

3生活习性

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叫声:飞行时发出尖细的pseeoo叫声,比其他鹨的叫声悦耳。

红喉鹨

4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及利亚、奥地利、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贝宁、不丹、文莱、保加利亚、布基纳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乍得、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冈比亚、德国、加纳、希腊、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科威特、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里亚、利比亚、马来西亚、马里、马耳他、毛里塔尼亚、墨西哥、蒙古、黑山、摩洛哥、缅甸、尼泊尔、尼日利亚、挪威、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卡塔尔、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卢旺达、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斯洛伐克、索马里、南苏丹、西班牙、苏丹、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泰国、多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干达、乌克兰、阿拉伯联合大公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赞比亚。

旅鸟: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刚果、克罗地亚、法罗群岛、加蓬、直布罗陀、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匈牙利、冰岛、爱尔兰、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其顿、马尔代夫、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荷兰、尼日尔、帕劳、南非、斯里兰卡、瑞士、英国。

中国: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东北(哈尔滨、丹东、旅顺、朝阳)、河北,山西,山东,江苏,湖北,四川(灌县、峨眉山)、长江以南地区,西至云南(南部)、台湾、海南。

红喉鹨

5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通常营巢于北极苔原草地或沼泽地带的土丘上,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枯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灰色、淡蓝色或橄榄灰色,其上布满暗色。雌雄轮流孵卵育雏,孵化期10天,在巢期13天。

红喉鹨

6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红喉鹨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