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沙鹀

海滨沙鹀(拉丁学名:Ammodramus maritimus)是鹀科,雀鹀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海滨沙鹀
英文学名
Seaside Sparrow
海滨沙鹀

1形态特征

海滨沙鹀属小型鸣禽,体长13-15厘米,翼展18-20厘米。前额有深棕色斑点,上体棕色,有较暗的褐色斑纹,眼先有很短的黄纹,沿着下颏有白色条纹,腹部浅棕黄色。总体和麻雀十分相似。这些鸟都比较小,平头,短尾巴。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海滨沙鹀

2栖息环境

栖息于北美洲沿海草原和佛罗里达州南部沼泽地。

3生活习性

通常栖息于半开放的地区的灌木丛。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在草地或沼泽地活动。主食多是昆虫类、无脊椎动物和种子。饮食与季节和地点而异,但主要包括蝗虫、甲虫、毛虫、蜘蛛、小螃蟹、蜗牛、端足目动物和海洋蠕虫。也吃很多的种子,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包括大米草和滨藜等。

海滨沙鹀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

5繁殖方式

筑巢在低沼泽植被,高于潮汐水平面几英寸以上。由雌性单独建巢,开头形状如一个开放的草杯,内衬细草。通常产卵3-4枚,有时2-5枚。卵蓝白色到浅灰色,有棕色斑点,往往集中在较大的一端。由雌性单独孵化,孵化期待约12-13天。父母双亲都携带食物养育雏鸟。孵化后约9-11天幼鸟离巢,但飞得不是很好,至少一个星期后才能完全掌握飞行技巧。亲鸟继续养活幼鸟2-3周,待其羽毛丰满之后。每年可产1-2窝。

海滨沙鹀

6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7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