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肩雀鹀

栗肩雀鹀(拉丁学名:Pooecetes gramineus)是鹀科,栗肩雀鹀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栗肩雀鹀
英文学名
Vesper Sparrow
栗肩雀鹀

1形态特征

栗肩雀鹀属小型鸣禽,体型似麻雀,体长18厘米,翼展24厘米,体重20-28克。背部深棕色,具黑色纵纹;胸部有广泛的灰色,长长的尾巴时常挑起,尾羽外侧白色。耳羽浅灰色,虹膜黑色,具白色眼环。腿爪粉红色。两性相同。幼鸟像成鸟,但翅膀缺少红染色。喙短为圆锥形,与雀科的鸟类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

栗肩雀鹀

2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苔原、苔原森林地带、灌丛林缘沼泽、草地、苔原地带。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小树丛、农田、地边和旷野中的灌丛与树上、山地、草原、农田、城镇和乡村。


3生活习性

秋季迁徙,在美国华盛顿州的种群,9月中旬开始迁移,在3-4月上旬返回。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其他季节多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分散活动在地上,频繁地在草丛间穿梭或在灌木低枝间跳跃,有时也栖于小树低枝上,见人立刻落下藏匿于草丛或灌丛中。飞翔时尾羽有规律地散开和收拢,频频地露出外侧白色尾羽。常发出单调而低弱的叫声,多是隐伏在灌木荆棘丛中或草丛中鸣叫。如遇惊扰,或在灌丛间低飞逃窜,或飞到附近树上,注视一会再飞走,飞行快而直。繁殖期间站在茂密的树冠层间或灌木顶枝上鸣唱,鸣声响亮,清脆而婉转

主要以草子、种子、果实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除吃草子、谷子、糜子和灌木浆果等植物性食物外,还吃鞘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昆虫幼虫和卵。


4分布范围

原产地:巴哈马,加拿大,危地马拉,墨西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

旅鸟:伯利兹,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

在北美,分布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和新英格兰的整个中西部和大平原各州,萨斯喀彻温省的海岸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内陆。它的巢区继续向南至美国弗吉尼亚州北部和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冬季迁徙到美国南部,从北卡罗来纳州到南加州。在每年的冬季,也可以远在墨西哥南部发现栗肩雀鹀的踪迹。

栗肩雀鹀

5繁殖方式

繁殖期3-4月。在迁徙途中雄鸟即开始了求偶鸣叫和配对,到达繁殖地后立刻开始占区和继续鸣叫。营巢于地上草丛或灌丛中。借助于上一年的枯草和灌木枝叶的掩盖,巢很隐蔽。巢呈杯状,用枯草叶和枯草茎构成,内垫细的枯草茎叶和兽毛。五月中旬雌鸟开始产卵,每窝产卵3-5枚,卵白色、被有小的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晚成性,绒毛散束,弱小无助,由于父母的照顾,它们长得很快,并在孵化后留巢7-12天就可离巢。栗肩雀鹀通常每年可以产2窝。


6亚种分化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7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栗肩雀鹀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