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带鹀

白喉带鹀(拉丁学名:Zonotrichia albicollis)是鹀科,带鹀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白喉带鹀
英文学名
White-throated Sparrow
白喉带鹀

1外形特征

白喉带鹀体长16 -18 厘米,翼展20-23厘米,体重22 - 32克。体羽颜色多态,成鸟白色条纹和棕褐色条纹相间,顶盖黑色,由一个狭窄的白色条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喙基有一块明亮的黄色区,延长至广阔的白色眼眉,形成黄色眼端。耳覆羽和胸部灰白色,灰色尾羽。喉部白色,内衬紧密黑色羽毛,尤其是下部。有些品种或个体喉部亮色有黑色条纹。胸部有灰色或棕褐色条纹,条纹一直延续到侧翼,但腹部通常是浅灰色。翅膀为红褐色,有两条白色条纹。两性形态相似。该物种几乎总是相反颜色配对繁殖。虹膜黑色,嘴黑色,腿粉红色。

白喉带鹀

2生活习性

白喉带鹀生活在针叶林和混合林地,桤木和桦木林区,森林边缘和灌木的空地的开放地区。在冬季,它们出没的地方是灌木林地,花园,庭院,也经常至市区。在他们活动的区域,明显的偏好灌丛和森林景观。

在灌木丛下或接近地面低植被区域觅食,素食,以植物材料为主,占菜单近90%。在草丛中觅食种子,或在浓密的林间空地,有时爬上灌木丛采食浆果。春天啄食昆虫,占饮食很大的份额。小鸟几乎完全以昆虫喂食。

3分布范围

白喉带鹀是北美特有的物种。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墨西哥,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美国。迁移至阿鲁巴,丹麦,直布罗陀,冰岛,荷属安的列斯群岛,英国。这种鸟在西欧很罕见。

4繁殖方式

白喉带鹀繁殖季节外,和其他鹀类混合成大群活动,其中主要有白冠带鹀和暗眼灯草鹀。它们是候鸟,短期或中期迁徙。从9月离开自己的住地,迁移到美国南部,一些流浪达到欧洲,特别是在英伦三岛。春天返回出生地。在地面上或者落叶或混合林灌木筑巢,

繁殖期是5月至8月,在地面上建巢,通常隐藏在植被的凹陷处,鸟巢一般建在树或树桩下,这样双亲栖息时便于了望监测环境和天敌,以确保鸟巢的安全。巢用草、树枝、树皮、松针和苔藓构筑,内部软草和毛发。雌鸟产3-5个卵,淡蓝色或绿色,有许多褐色或白色斑点。由雌鸟单独孵化,持续12至14天。幼鸟离巢期约7至12天。

白喉带鹀

5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