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喉河乌

棕喉河乌(拉丁学名:Cinclus schulzii)是河乌科,河乌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棕喉河乌
英文学名
Rufous-throated Dipper
棕喉河乌

1外形特征

棕喉河乌身长14 - 15 cm,鸟体深棕灰色。体羽较短而稠密。 额至后颈色较浅淡。颏、胸青灰色;腹、胁、尾下覆羽暗灰色,羽缘色淡。下颏灰色与喉部的橙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及尾部的羽毛稍深,大飞羽深灰色,翅膀上有一块白斑。腿铅灰色,雌雄形态相似;虹膜为深褐色或黑色,鸟喙暗灰色,幼鸟似成鸟,但体羽具斑纹。虹膜暗褐;跗蹠和趾成鸟暗褐、幼鸟嘴是粉红色。腿部稍曲,尾部上举,头向后仰,头尾同时动作,姿态甚为特殊。

棕喉河乌

 

2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棕喉河乌

3生活习性

栖息于森林及开阔区域清澈而湍急的山间溪流。一般生活在1400至2500年米的高度,在部分地区有季节性垂直迁移。身体常上下点动,作振翅炫耀。善游泳及潜水,头从水中冒起如瓶塞。活动于山间河流两岸的大石上或倒木上,从不远离河流而飞往他处,也很少上河岸地上活动,遇惊及受到干扰时,亦只是沿河流水面而上、下飞,遇河流转弯处亦不从空中取截径飞行。能在水面浮游,也能在水底潜走。飞翔较迅速,飞行路线呈直线状。在距水面较近处活动,飞行距离常很短,往往由一块岩石飞到另一块岩石上。如中途遇见人,能很快地转向相反的方向,顺河川飞走。能突然潜入水中,在急流中行走,或作短距离的浮游。河乌通常成对活动,贴水面飞行,冬季聚成小群常以2—7只在河道的冰洞及不冻水域活动、觅食。在水底砾石间或水面上及河滩的砾石中找寻食物,主食水生昆虫及其他幼虫,也以水生小形无脊椎动物为食。此外也吃野生植物如蓼科、禾本科等的种子、树叶,小鱼、甲壳类、蜘蛛、蜗牛等。

棕喉河乌

4生长繁殖

巢筑在水边岩石下或树根下,呈圆屋顶状。为台藓、细枝等构成。巢的大小为24厘米高,22厘米宽,14厘米深。它有一个直径约6厘米的侧门。是一个双重层的结构:外壳构造由苔藓,草梗营造,而内部像草球形状,由树叶、纸塑材料铺设。育雏室直径为8厘米宽和4厘米深。巢放置在一个悬崖的桥状砌石上或在凹处,高于下面的溪流0.5至1.25米以上。在阿根廷,产卵时间在10月至12月底。每巢产2枚洁白的卵。雏鸟是由双方父母喂养。 孵化期为16—18天,雏鸟需要25—28天育成。 

棕喉河乌

5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

棕喉河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