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颈鸫

赤颈鸫(拉丁学名:Turdus ruficollis)是鸫科,鸫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赤颈鸫
英文学名
Red-throated Thrush
赤颈鸫

1外形特征

腹至臀白色。雌鸟似雄鸟,但栗红色部分较浅且喉部具黑色纵纹。中等体型的鸫。上体灰褐,腹部及臀纯白,翼衬赤褐。原有两个亚种,经研究现两亚种各自独立成种。T. ruficollis的脸、喉及上胸棕色,冬季多白斑,尾羽色浅,羽缘棕色。T. atrogularis的脸、喉及上胸黑色,冬季多白色纵纹,尾羽无棕色羽缘。雌鸟及幼鸟具浅色眉纹,下体多纵纹。 虹膜-褐色;嘴-黄色,尖端黑色;脚-近褐。 叫声:飞行时的叫声为单薄的tseep。告警时发出带喉音的咯咯声,似乌鸫但较轻柔;(?)带喉音的which-which-which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亚洲中北部(T. ruficollis)及西北部(T. atrogularis);南迁至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北部及西部和东南亚越冬。 分布状况:甚常见于海拔1000米~3000米的常绿林。T. atrogularis繁殖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喀什及昆仑山地区的西部。T. ruficollis经中国中西部及东北部至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越冬。 习性:成松散群体。有时与其他鸫类混合。在地面时作并足长跳。(定种资料参见Stepanyan, 1990; Knystautas, 1993)。

赤颈鸫

2生活习性

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成松散的群体活动,取食昆虫、小动物及草籽和浆果。5~7月繁殖,营巢于林下小树的枝杈上。窝卵数4~5枚,卵淡蓝或蓝绿色并具淡红褐色斑点。成松散群体。有时与其他鸫类混合。在地面时作并足长跳。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食性:取食昆虫、小动物及草籽和浆果。

赤颈鸫

3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中国为新疆西部夏候鸟,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为冬候鸟。数量较多。

赤颈鸫

4相关介绍

亚种:赤颈鸫在国内见有两个亚种, 即指名亚种 和北方亚种。近发现指明亚种在山西省关帝山、五台山及芦芽山等地区越冬, 其种群数量颇多。

年龄阶段:1 . 幼体阶段组: 凡具有明显的腔上囊者, 其囊呈奶油色, 大小如大豆(北方称黄豆) , 味角和齿缘为鲜黄色 , 颈部羽色尚未变成赤色, 体重在79 ~ 87 克之间, 附跳鳞片光滑, 体外鸟羽呈明显的幼鸟羽色, 头骨顶部骨质软者等。

2 . 亚成体阶段组: 虽具有腔上囊, 但大小似高粱粒, 体重8 ~ 93 克, 头骨顶部骨化稍硬, 咏角基部黄而不鲜及跄踞鳞片稍明显者。

3 . 成体阶段组: 腔上囊消失, 齿缘不具黄色, 头骨顶部较硬, 附跳鳞片明晰, 体重与亚成体阶段组多数重叠, 颈部赤色部位明显。

4 . 老年阶段组: 头骨坚硬, 眼上骨突出, 腔上囊消失, 咏角黄色蜕化, 跄踞鳞片粗

糙极明显, 体重94 ~ 10 1 克, 体外羽色明显老化和某些部位部分羽毛残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