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曲嘴鹪鹩

斑背曲嘴鹪鹩(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zonatus)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斑背曲嘴鹪鹩
英文学名
Band-backed Wren
斑背曲嘴鹪鹩

1外形特征

斑背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8-21cm。成鸟头部和上体暗灰色,羽被浅灰色,有斑驳的外观。肩和背部浓而大的斑纹更突出白色与褐色相间贩条纹。在腰部和臀部,斑纹变得更加分散并呈现微妙的橙褐色,特别是在两侧。中央尾覆羽是波纹状的斑纹,外边缘浅黄色和棕色。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都非常沉闷,该外滚边有黑白色斑点,形成4个或5个斑纹。胸部和喉浅黄色,喉两旁有醒目的白色圆形斑点,在胸部更为突出。腹部和脸颊橙色,肛周橙色,虹膜红褐色,嘴黑色,腿是肉黄色至微黄橄榄色。

少年有羽毛区别于成鸟。有一个黑帽,和脖子的肉桂色、浅黄色形成鲜明对比。背部却是红褐色,白色的胸部没有斑点。腹部苍白肉桂色,没有成鸟丰富多彩。

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斑背曲嘴鹪鹩

2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南美洲(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

斑背曲嘴鹪鹩

3生活习性

斑背曲嘴鹪鹩适应各种类型和气候条件。活动于不同的高度,从海平面到3000米高度都能生存。出没于低海拔的农田、牧场地区、热带雨林;中海拔的相对干燥的松树林和橡树林及非常潮湿的附生植物区;在更高的高度,如红桧林的边缘。都有其踪迹。 

这是种噪杂的鸟,以家庭为单位组成小乐队,多达12只的小群。这些小群保持联系,通过鸣叫互相联系。在各种森林中寻求食物,把鸟巢建在高高地在树上,绝不会低于4米,有时高达30米。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

斑背曲嘴鹪鹩

4生长繁殖

营巢于橡木或松木上,在比较潮湿的地区,也建在附生植物丛。树木或灌木上的巢离地面2至30米,平常的高度为8米,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巢内以细枝、稻草、苔藓和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巢直径大小25至30厘米,有一个直径10厘米的侧门如小阳台可供俯瞰保护。产卵3至5枚,白色有几个褐色斑点。产卵期一般是3月至8月,孵化期20天,雏鸟不只是从父母处得到食物,也有1至5只助理帮助育雏,帮助提供食物。而在18或19天后,双亲会建立另一个巢。

斑背曲嘴鹪鹩

  

5亚种分布

1.Campylorhynchus zonatus zonatus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普埃布拉,韦拉克鲁斯)。

2.Campylorhynchus zonatus restrictus 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和伯利兹。

3.Campylorhynchus zonatus vulcanius 分布于墨西哥和尼加拉瓜。

4.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ostaricensis 分布于格斯达里加和巴拿马。

5.Campylorhynchus zonatus curvirostris 分布于哥伦比亚的Santa Marta地区。

6.Campylorhynchus zonatus brevirostris 分布于厄瓜多尔和哥伦比亚(Santa Marta除外)。

7.Campylorhynchus zonatus imparilis 分布于哥伦比亚东北部的低地。

6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

斑背曲嘴鹪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