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犀鸟

马来犀鸟(拉丁学名:Buceros rhinoceros)是犀鸟科,犀鸟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马来犀鸟
英文学名
Rhinoceros Hornbill
马来犀鸟

1外形特征

马来犀鸟体长110~122厘米,翼展152厘米,雄鸟体重2,91千克,雌鸟体重2,36千克。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头盔和强烈的尖端向上弯曲,形似犀牛角而得名。并趾型。马来犀鸟的鸟喙和头盔白色,但在它们的大部份的生命过程中,它们不断地用鸟喙磨擦腺体,分泌一种液体,颜色位于正下方的尾部,合其呈现出橙色和红色的颜色。头、颈、上半体、翅膀、胸部和大腿的底部形成大片的黑色,并具有偏蓝色调。大腿、小腹、肛门区、底面尾部,臀部和尾上覆羽为白色。尾部为纯白色,有宽阔的黑色条纹,占其长度的三分之二。虹膜红色,有黑色圈;睫毛红色;脚和跗棕黑色。雌鸟体羽和雄鸟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虹膜白色。

马来犀鸟

2栖息环境

该物种栖息于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它们依赖于大树可提供的有利高度来选择筑巢地点,其行踪飘忽不定,环境的首要条件是在所有的季节里能够获得食物,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水果和浆果。也出现在小山的山坡上的森林地区。

3生活习性

马来犀鸟经常集小群一起鸣唱,在大公顷的森林中寻找食物。在群体中,夫妻只在繁殖季节呆在一起,在繁殖季节,无论雌雄都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强大的呼叫声听起来像鼓吹证明它们的存在。以成熟的果实,昆虫,小蜥蜴,甚至小鸟为食,犀鸟经常跟随成群的猴子,以便找到成熟的果实,在它们的食物来源中,动物食材占30%左右。

马来犀鸟

4繁殖方式

马来犀鸟十分重视示爱,雄鸟必须先得到雌鸟的信任才会交配、产卵、孵卵及育雏。筑巢产卵季节从1月到4月,选择高大树干距地约在16~33米处的树洞为巢,自己并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蚁侵咬的洞穴。犀鸟的繁殖习性很特殊,雌鸟选好巢址后,在洞底铺一层碎木屑,就在洞内产1~2枚纯白色的卵。

产卵后蹲在巢内不再外出,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从巢外频频送来湿泥、果实残渣,帮助雌鸟将树洞封住。封树洞的物质渗有雌鸟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后在洞口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供雌鸟伸出嘴尖接近雄鸟的喂食。雌鸟幽囚洞中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孵化持续37至42天。直到雏鸟孵化后它们仍然在隐蔽处可能需要待3个月。在此期间,全靠雄鸟喂食。雄鸟能将胃壁的最内层脱落吐出,呈一薄膜状,用以贮存果实,以供雌鸟和雏鸟食用。雌鸟出洞时已全身换上新羽,立即负责喂雏。雌鸟在封闭的洞穴内,还不时地清扫粪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抛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时,将肛门对着洞口直接喷射出,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防卫天敌的伤害,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所形成的适应。

马来犀鸟

5繁殖期间

它们在繁殖期间是一夫一妻制,它们会找到一个树洞,这个树洞是只要雌鸟看上了,雄鸟就会加宽树洞的内部并铺上落叶。而在雌鸟下蛋后雄鸟就马上衔来泥巴并混入自己的唾液将树洞糊起来,只留下一个能递进食物的小孔。它们找的树洞都是现成的。每次都是雄鸟去找食物,而雌鸟则留在窝内,保护着雏鸟不受蛇、蜥蜴和其它肉食动物的袭击。而雌鸟会在繁殖期一次性换毛,飞不成,只有雄鸟去找食物。雄鸟每天衔回来食物后,会敲打小洞的入口,不同鸟有不同声音。它们一天大约能往返300多次,平均衔来350个左右果子,一个月能衔来11500左右颗果子。然而,无法正常休息和吃饭的雄鸟会有死亡的危险。所以,假如有鸟爸爸死亡,就会有其他的单身雄鸟担起它的责任,但不是百分之百会出现的。

大型种会产1-2个卵,小型种一次能产7个。卵是白色椭圆形的,壳上有轻微的凹陷部分。卵的孵化时间为25-40天。

马来犀鸟

6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地区灭绝:新加坡。

7保护级别

编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8相关文化

马来犀鸟是达雅族的战神。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砂拉越的州鸟。

马来犀鸟是马来西亚的国鸟。

马来西亚是犀鸟之家,因而百余年来被誉为“犀鸟之乡”。由此可见,之所以马来西亚的国鸟是犀鸟,因为犀鸟数量在其境内很多,且历史悠久。马来西亚奥委会还选用了马来西亚的重点受保护动物犀鸟作为申亚吉祥物的原型。另外犀鸟是一种形态优美、色采艳丽的鸟儿,它深受沙捞越人的喜爱和崇拜,是当地人的心目中的神鸟,地方非常尊贵。在他们居住的长屋里放置尽可能多的犀鸟雕刻被视作是一种无上荣光,他们认为这些华丽而鲜艳的雕刻是献给神最好的贡品,在每年的“鸟节”上,以犀鸟雕刻祭神是一种必须的仪式。


马来犀鸟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