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鸬鹚

美洲鸬鹚(拉丁学名:Phalacrocorax brasilianus)是鸬鹚科,鸬鹚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美洲鸬鹚
英文学名
Neotropic Cormorant
美洲鸬鹚

1形态特征

美洲鸬鹚体长64-73厘米,翼展宽102厘米,重1.4-1.4千克。全身黑色羽毛,喉和颈内侧棕色,黑腿脚,一双深蓝色眼睛,黄喙。类似的双冠鸬鹚,尾巴的长度大致相当于颈部的长度,双冠鸬鹚尾巴较短。翅膀上面和背部有一丝淡淡的绿色光泽,亚成鸟缺乏这种绿色的光泽,一般都比较苍白。胸部棕色而不是黑色,鸟喙会出现偏黄。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鸟嘴强而长,上嘴两侧有沟,嘴端有钩,适于啄鱼;下嘴基部有喉囊;鼻孔小,在成鸟完全隐闭;眼先裸出;颈细长;两翅长度适中,缺第五枚次级飞羽;尾圆而硬直,有12—14枚尾羽;脚位于体的后部;跗蹠短而无羽;趾扁,后趾长,有蹼相连。潜水后羽毛湿透,需张开双翅在阳光下晒干后才能飞翔。

美洲鸬鹚

2栖息环境

栖息于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河口及其沼泽地带。平时栖息于河川和湖沼中。

3生活习性

常在海边、湖滨、淡水中间活动。栖止时,在石头或树桩上久立不动。飞行力很强。除迁徙时期外,一般不离开水域。它们在捕猎的时候,脑袋扎在水里追踪猎物。其翅膀已经进化到可以帮助划水。因此,在海草丛生的水域主要用脚蹼游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它们就脚蹼和翅膀并用。在能见度低的水里,往往采用偷偷靠近猎物的方式到达猎物身边时,突然伸长脖子用嘴发出致命一击。这样,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也绝难逃脱。在昏暗的水下,鸬鹚一般看不清猎物。因此,它们借助敏锐的听觉捕捉猎物。捕到猎物后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善于潜水,能在水中以长而钩的嘴捕鱼。也常低飞,掠过水面。飞时颈和脚均伸直。 

美洲鸬鹚

主要以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为食。通过潜水捕食。潜水一般不超过4米,但能在水下追捕鱼类达40秒,捕到鱼后上到水面吞食。有时亦长时间地站立在水边岩石上或树上静静地窥视,发现猎物后再潜入水中追捕。

美洲鸬鹚

4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阿鲁巴、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玻利维亚多民族国家、巴西、 开曼群岛、智利、哥伦比亚、 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 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马提尼克岛、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 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苏里南、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美国、乌拉圭、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旅鸟:牙买加、维尔京群岛。

美洲鸬鹚

5繁殖方式

美洲鸬鹚有比较长的繁殖季节,在美国德州从6月持续至10月中旬,在阿根廷是4月至6月,沿巴塔哥尼亚海岸则是10至11月。雄性选择小乔木等巢址作为筑巢地点,并将巢材运回,建巢则由雌性完成。通常巢位距地面0.9和6.1米的高度。经常重复使用旧巢。巢用树枝等筑成厚厚的巢架,内衬柔软的水草和海藻。雌雄轮流孵卵。卵椭圆形,淡蓝色和白垩色。平均尺寸54-68毫米。平均窝卵数为3-4枚,孵育期持续23-26天,平均24.6天。 

双亲都参加抚育雏鸟工作,喂雏的方法是把鱼贮藏于粗大的食管内,在喂食时,亲鸟张开嘴,雏鸟伸嘴入亲鸟的咽部,在亲鸟的口腔内啄食半消化的鱼肉。喂水时,亲鸟将取来的淡水从嘴喷出,注入雏鸟嘴里。雏属晚成性。

美洲鸬鹚

6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美洲鸬鹚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美洲鸬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