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锥

大沙锥(拉丁学名:Gallinago megala)是叫鹬科,沙锥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大沙锥
英文学名
Swinhoe’s Snipe
大沙锥

1鸟种简介

大沙锥(学名:Gallinago megala,英文名:Swinhoe’s Snipe)是鹬科沙锥属的水鸟。头部中央冠纹、眉纹与颊淡黄褐色;背、肩和翼上覆羽黑褐色、黄褐色及黄白色组成斑驳;胸侧、胁、腹侧具褐色横斑。腹部白色。尾羽具宽的棕红色次端斑,端缘黄白色。飞羽黑褐色;小覆羽、中覆羽黄褐色,具黑褐色斑。栖于沼泽湿地、河湖岸边和水田等地,习性同其他沙锥但不喜飞行,起飞及飞行都较缓慢较稳定。以蠕虫、昆虫、软体动物和甲壳类为食。分布于中国东部各省(旅鸟);河北沿岸、海南岛(冬候鸟)。

2外形特征

大沙锥上体黑褐色,杂以棕黄色纵纹和红棕色横斑与斑纹。头顶中尖具苍白色纵纹,从嘴基直达枕部,枕后转为淡红棕色。白色中央冠纹两侧为绒黑色,具细小的淡红棕色斑点。眉纹苍白色,眼先污白色,具两条黑褐色纵纹,一条从嘴基直到眼,另一条在眼下方。眼后缀有红棕色。后颈杂有淡黄棕色和白色。肩、背、三级飞羽、翅上大覆羽和中覆羽具黄棕白色羽缘和红棕色横斑与斜纹。在背形成四道纵形带斑。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初级覆羽暗灰褐色。初级覆羽和次级飞羽端部微白色。尾羽18至26枚,多为20枚。中央尾羽基部黑褐色,末端栗红色,端缘淡黄白色。其间有一灰褐色横斑,将宽的栗红色近端斑和窄的淡黄白色羽端分隔开。外侧尾羽暗灰褐色,缀白色斑点,内侧具白色斑缘。外侧6对尾羽窄而硬,也较中央尾羽短,其宽度仅2~4毫米。下体近白色。喉、胸和两胁缀土黄白色,喉和上胸缀灰棕色和黑褐色斑,两胁白色,缀黑褐色横斑;颏和腹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也为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幼鸟和成鸟相似,但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具皮黄白色羽缘。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36~164克,雌性112~124克;体长雄性263~290毫米;雌性260~288毫米;嘴峰雄性60~69毫米,雌性62~72毫米;翅雄性130~144毫米,雌性133~141毫米;尾雄性50~65毫米,雌性51~61毫米;跗跖雄性31~34毫米,雌性31~34毫米。

大沙锥

3生活习性

大沙锥常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活动主要在晚上、黎明和黄昏,白天多匿藏在草丛和芦苇丛中,直到危险临近时才突然冲出和飞起。飞行快而敏捷,通常呈直线飞行,很少在飞行中疾速转弯。

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环节动物、蚯蚓、甲壳类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在黄昏和晚上觅食。觅食时常将细长而易弯曲的长嘴插入泥地中搜觅食物。有时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大沙锥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中的河谷、草地和沼泽地带。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流、水塘、芦苇沼泽和水稻田地带。

大沙锥

4繁殖状况

大沙锥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期间雄鸟要进行空中求偶飞行表演。此时雄鸟飞得很高,在高空来回盘旋飞翔,然后突然将两翅一收,尾呈扇形展开,从高空突然急剧垂直冲下,使尾羽和空气摩擦发出一种特有的声音。营巢于开阔森林中的草地、河谷、芦苇沼泽和林间空地上,也常在林缘草地、沼泽和开阔平原上的水域附近营巢。通常置巢于草丛、灌木或芦苇丛下干燥地上和土堆上。巢甚简陋,主要为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和落叶。每窝产卵4卵。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5枚。卵为钝卵圆形,颜色为乳黄色、污白色或淡绿色。被有褐色或赤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40~43×28.5~32毫米。

大沙锥

5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大沙锥

6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缅甸,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台湾,泰国,东帝汶。

大沙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