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尾漂鹬

灰尾漂鹬(拉丁学名:Tringa brevipes)是叫鹬科,鹬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灰尾漂鹬
英文学名
Grey-tailed Tattler
灰尾漂鹬

1鸟种简介

灰尾漂鹬(学名:Heteroscelus brevipes或Tringa brevipes),又称灰尾鹬、黄足鹬,为鹬科鹬属的鸟类。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南至广东、西至青海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亚洲帝汶。

2外形特征

灰尾漂鹬夏季头顶、后颈、翅和尾等整个上体淡石板灰色,微缀褐色。翅上外侧大覆羽和内侧初级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尾上覆羽具模糊的白色横斑;初级覆羽和外侧5枚初级飞羽暗灰色或黑色。眉纹白色,前端几与白色的额基相联。眼先和一条窄的贯眼纹黑灰色,耳区、颊、头侧,前颈和颈侧白色,具灰色纵纹。胸和两胁前部白色,具不甚清晰的细窄的灰色V形斑或波浪形横斑。有时尾下覆羽两侧也具少许灰色横斑;腹、下胁、肛周和尾下表面纯白色。腋羽和翅下覆习习暗灰色,带有窄的白色尖端。飞羽下表面较翅下覆羽淡而褐。冬羽似夏羽,但下体无横斑。颈侧和胸缀有灰色或石板灰色,颏、喉、前颈、下腹、肛周和尾下覆羽白色。幼鸟下体似成鸟冬羽,但胸和两胁污白色而徽缀横斑,翅覆羽、肩、三级飞羽具皮黄色羽缘、白色斑点和尖端。中央尾羽末端具横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黄色。鼻沟较短,仅及嘴长之半。脚较短而粗,黄色。跗跖后面被盾状鳞。

大小量度为:体重75~172克,体长250~280毫米;嘴峰33~39毫米,翅155~171毫米,尾64~77毫米,跗跖29~35毫米。

灰尾漂鹬

3生活习性

灰尾漂鹬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于水边浅水处。休息时多栖息在潮涧带上部、防波堤上和树上,并上下摆动尾。行走迅速,行走时常常点头和摆尾。遇危险时常常通过蹲伏隐蔽来逃避敌害。危急时也起飞。飞行快而轻盈,长的两翅似乎并不太用力的煽动,但却飞得很快。

主要在水边浅水处和潮涧地带觅食,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觅食。食物主要为石蛾、毛虫、水生昆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有时也吃小鱼。

4栖身环境

灰尾漂鹬繁殖期主要栖息和活动于山地沙石河流沿岸,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岩石海岸、海滨沙滩、泥地及河口。

灰尾漂鹬

5繁殖状况

灰尾漂鹬的繁殖期为6~7月。繁殖于东西伯利亚偏僻的山区河谷地带。尤其具有石质河底、流速较快的山地河流两岸。通常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和配对。常站在巢区附近的枯树上不断发出求偶鸣叫。营巢于河边石头问地上凹坑或洞穴中,也利用树上鸦科鸟类废弃的旧巢,每窝产卵4枚。卵的颜色为淡蓝包或淡皮黄色,被有黑色斑点。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6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灰尾漂鹬

7地理分布

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文莱达鲁萨兰国,中国,圣诞岛,关岛,印尼,日本,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索罗门群岛,台湾,泰国,东帝汶,图瓦卢,美国,美国本土外小岛屿,瓦努阿图,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