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杓鹬

大杓鹬(拉丁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是叫鹬科,杓鹬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大杓鹬
英文学名
ar Eastern Curlew
大杓鹬

1鸟种简介

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分布于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数量不多。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国外分布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杓鹬

2外形特征

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和棕白色,使上体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状。颈部白色羽缘较宽,使黑褐色变为更细的纵纹,因而使颈部显得较白。初级飞羽外侧黑褐色,内侧灰褐色,具多道锯齿状白色横斑。自4-5枚起,外侧也具白色横斑,且愈往内愈显著。第1和第2枚初级飞羽羽干几全白,仅先端呈淡褐色。从第3枚起白色羽干不明显。外侧翅上大覆羽灰黑色具白色端缘。内侧大覆羽以及中覆羽和小覆羽与背同色。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褐色羽缘,尾羽浅灰沾黄,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横斑。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和胸皮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喉和胸较密和较细。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具较稀疏的灰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具灰褐色或黑褐色横斑。

虹膜暗褐色,嘴细长,向下弯曲呈弧形,颜色为黑色。下嘴基部角黄色,上嘴基部褐色。脚灰褐色或黑色。

大杓鹬

大小量度:体重♂725-750克,♀900-1100克;体长♂546-643毫米,♀577-635毫米;嘴峰♂132-192毫米,♀125-180毫米;翅♂272-315毫米,♀289-334毫米;尾♂105-125毫米,♀97-117毫米;跗蹠♂78-97毫米,♀84-105毫米。(注:雄性——♂;雌性——-♀)

大杓鹬

3栖息环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迁徙季节和冬季也常出现于沿海沼泽、海滨、河口沙洲和附近的湖边草地及农田地带。冬季则主要在海滨沙滩、泥地、河口沙洲活动。

大杓鹬

4生活习性

在中国主要为旅鸟。部分在东北繁殖,为夏候鸟,部分越冬在台湾,为冬候鸟。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到达东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下旬迁离繁殖地往南迁徙。常成小群迁徙。

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休息时或在夜间栖息地,则常集成群。繁殖期间则成对活动。行动迟缓而宁静。性胆怯,活动时常不断的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的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得却较快。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降落时常滑翔。活动时个体间的联络或受惊起飞时常发出“会儿一会儿”的声音。主要在水边沙地或泥地上,以及水边浅水处觅时,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它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边沙地或淤泥中探觅隐藏于地下洞中的甲壳类和蠕形动物。也常在地表面啄取食物。觅食时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觅食

食物主要为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

大杓鹬

5分布范围

分布于澳大利亚、汶莱、中国、斐济、关岛、香港、印尼、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大韩民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蒙古、新西兰、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美国、越南。

旅鸟:孟加拉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阿曼。产地不确定:阿富汗,在中国繁殖于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一直到河北和内蒙古东部;越冬于中国台湾。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西至甘肃,南至广东和香港。

大杓鹬

6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4-7月。4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进行求偶飞行。营巢于低山丘陵溪流两岸沼泽湿地或山脚平原湖边沼泽中的土丘上和盐碱地上。巢甚简陋,实为地上的凹坑,周边和底部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72.2×45.6-48.1毫米。

大杓鹬

7种群现状

编中国台湾岛内大杓鷸的分布在西海岸滩地从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布,唯独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觅食渡冬。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滨工业区一带最多曾经有三千多只的记录,不但是彰化县海岸境内重要的鸟类资源,也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度冬族群。不过随著彰滨工业区的持续开发,大杓鷸的数量从两、三千多只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只。大杓鷸族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环境地貌的变化和觅食栖地的减少,绝对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大杓鷸的族群趋於稳定,2001年的数量大约在900只左右。

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易危,因为它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数量下降的过程,是由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所带来的影响,人类进一步的填海计划,预计将在未来造成更大的跌幅。

大杓鹬

8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大杓鹬

9相关新闻

哈尔滨一村民捡到怪鸟 嘴长20厘米:新晚报8月29日讯 昨天,哈市民吴女士打来电话称,呼兰区方台镇高家村村民捡到一只受伤怪鸟,不知如何救治。

这只大鸟身披黑褐色羽毛,嘴长20多厘米,占到身长近一半,尖尖的且下弯有点像加长版饭勺。经专家鉴定,此鸟为大杓鹬,在哈市比较少见,属候鸟,这只小家伙估计是迁徙途中受伤才掉队的。据了解,大杓鹬已被列入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随后,记者联系野生动物保护部门进行专业治疗,待伤愈后将放飞。市民如果发现落难小鸟,可联系动物保护部门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