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贼鸥

短尾贼鸥(拉丁学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是叫贼鸥科,中贼鸥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短尾贼鸥
英文学名
Parasitic Jaeger
短尾贼鸥

1鸟种简介

短尾贼鸥(学名:Stercorarius parasiticus)为鸥形目大贼鸥属下的一种游禽,无亚种分化。为中型海鸟,体长41-55cm。有两种色型:暗色型通体灰褐色至黑褐色,淡色型头顶黑色,上体通常褐灰色,下体白色。翅长而尖。中央一对尾羽较长,末端较尖,明显突出于外侧尾羽。

2外形特征

短尾贼鸥淡色型:夏羽额、头顶至枕黑褐色,颈白色,后颈羽毛延长,部分有窄的淡黄色尖端。翕暗褐色,较头顶稍淡。初级飞羽褐色,2-4枚,有时到第五枚初级飞羽羽轴白色。尾黑褐色,基部白色。中央一对尾羽延长,显著突出于外侧尾羽,末端较尖,基部灰褐色。耳区、颈侧缀有黄色。颏、喉、前颈、胸和腹白色,两胁灰褐色,翅下覆羽灰色。 

暗色型:通体褐色,耳覆羽和后颈偶尔较淡,下体淡灰褐色。颏白色,颈缀粉红灰色,颈部长的羽毛具黄色尖端。耳区有时亦缀有黄色,第五枚飞羽羽轴白色。有时还出现中间型。 

冬羽:脸具淡色条纹,后颈和颈侧具暗色条纹,有时缀有黄色。上翕具淡色横斑,肩缘赭褐色。尾上通常具淡色和暗色横斑。喉具暗褐色纵纹,前颈和胸具窄的暗色羽缘,两胁和肛区具白色和褐色相间横斑。暗色型经常在翕部有赭色尖端。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体羽有显著的横斑和条纹。

颜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先端向下钩曲。脚黑色。

大小量度:体重♂306-358g,♀315-636g;体长♂430-540mm,♀410-550mm;嘴峰♂25-37mm,♀27-34mm;翅♂290-345mm,♀290-340mm;翼展110-125cm,平均翼展118cm; 尾♂170-246mm,♀155-245mm;跗蹠40-46mm。 

短尾贼鸥

3栖息环境

短尾贼鸥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北极苔原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沿海海面上。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集成近百只的大群。通常不到海岸地区,喜欢停息在漂浮于海面的植物或其他物体上。

短尾贼鸥为海鸟,居于沿海地区、针叶林、草原,能够生活在多风和潮湿气候环境下,也能生活在干旱和寒冷的地带。

4生活习性

活动:善飞行,飞行能力强而轻快。常在海面上空轻轻振翅飞翔,并频繁地滑翔。当看到鸥或其他海鸟捕到鱼时,立刻猛冲过去,不断地进行骚扰和攻击,直到迫使其他海鸟吐出它们已吞下的食物为止。而当食物还未落入海中之前,立刻被它抢去。它也常常伴随航行在海上的轮船飞行,有时甚至伴随轮船进入港口。

食性:主要以鱼为食,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觅食方式主要靠抢劫海鸥和其他海鸟的食物为生,有时它们也自己觅食鱼和软体动物,以及被风吹到海面上空的昆虫和小型动物尸体。它们也常觅食从船上抛下的废弃物。有时它们也进到海岸鸥的繁殖地上,偷吃鸟卵和雏鸟。短尾贼鸥也吃水果。

鸣叫:叫声为一声又一声的类似婴儿的啼哭,又类似幼犬的哼叫。

感知:短尾贼鸥通过视觉、触觉和声音来沟通,也能用化学信息来感知。

5地理分布

繁殖于北极苔原带,越冬往南到南非、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沿海海洋及南美洲沿海地区。

中国分布:见于台湾沿海地区。1986年和1971年曾分别见到和采集于台北野柳和日月潭。河北(北戴河)、福建(长乐市)、台湾海峡、香港(旅鸟);贵州(迷鸟)。

旅鸟分布:南极洲、白俄罗斯、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喀麦隆、圣诞岛、刚果民主共和国、克罗地亚、埃塞俄比亚、斐济、格鲁吉亚、加纳、格林纳达、牙买加、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利比亚、卢森堡、马耳他、黑山共和国、尼日利亚、塞尔维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斯洛文尼亚、苏丹、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东帝汶、美国。 

未定分布:刚果、巴布亚新几内亚。

短尾贼鸥

6繁殖生长

繁殖期6-7月。营巢于北极苔原地上,常成对单独营巢。领域性较强,巢间距多在50-100m。通常营巢于湖边草丛中或小灌木下,也在沼泽地带土丘上和山边裸露的苔原地上营巢。通常不作巢,仅在地上踩踏出一浅坑,内无任何垫物,或仅放少许苔藓和枯草。 

求偶期间常在巢域上空进行上下和水平方向的俯冲式的飞行表演。雄鸟也在地上张开双翅,围绕雌鸟走动,有时并向雌鸟喂些食物,以表示爱情。每窝产卵2枚,偶尔少至1枚或多至4枚。卵为褐色或橄榄绿色、带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55-61mmX40-45mm,重49-54g。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如有入侵者侵入,则通过猛力驱赶或假装受伤,拖着一侧翅膀,将入侵者引开。孵卵期24天。

数字量化:育种间隔1年;卵孵化时间24-28天;幼鸟羽翼渐丰时间25-30天;幼鸟成熟年龄4-5年;野生状态下最高寿命32年(385个月);临近巢穴距离近于150m。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波动范围<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规模<10000,分布区域碎片化等)。

然而,短尾贼鸥在某些区域仍然面临着威胁。2005年统计,在英国,短尾贼鸥的数量下降,原因可能是由于过度捕捞其在奥克尼群岛和设得兰群岛周围赖以生存的食物——毛背鱼。在20世纪80年代,短尾贼鸥在设得兰群岛的费尔岛被非法枪杀。

据2004年国际鸟盟的估计,在欧洲,有40,000-140,000对处于繁殖期的成鸟,相当于120,000-420,000只个体。欧洲拥有的短尾贼鸥种群数量占全球的5-24%,所以初步估计全球种群规模是500,000-10,000,000只,当然有必要进一步验证此估计。

2009年各国和地区种群数量统计:有50-10,000只旅鸟在日本越冬;有100-100,000对成鸟和50-10000只旅鸟在俄罗斯。种群趋势稳定。

8保护级别

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无危物种(LC);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列入美国候鸟保护法案——保护物种(Protected)。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04)——无危物种(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