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鹱

暴风鹱(拉丁学名:Fulmarus glacialis)是鹱科,暴风鹱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暴风鹱
英文学名
Northern Fulmar
暴风鹱

1鸟种简介

暴雪鹱(学名:Fulmarus glacialis)为鹱形目鹱科下的一种中型海鸟,有3个亚种。体长45-48cm,体重0.5kg-1kg。外形和体色很像鸥,头、颈和下体白色,眼前有一黑色斑点,背、翅和尾珠灰色或淡褐灰色,嘴短,灰绿色或黄色。暴雪鹱和鸥的区别在于它呈管状的鼻和由数枚角质片构成的嘴以及较鸥窄而长的翅。不过在野外只要看到它那强直的翅和在紧贴海面上空时而两翅迅速地鼓动,时而又长时间地在海面上空滑翔,就不难将它从鸥群中指认出来。

暴风鹱

2外形特征

暴雪鹱雌雄相似。嘴侧扁,长度中等,上嘴先端向下弯曲成钩状,较锐利,嘴由数枚角质片构成,其间界限明显。鼻孔呈管状,较长,左右鼻管连成一体,但中间有隔,鼻管沿嘴峰中线位于上嘴基部。两翅宽而长,先端较尖。初级飞羽11枚,第一枚最长。尾较圆,尾羽14枚,中等长度。脚短而强壮,跗蹠侧扁,前后缘较锐,被网状鳞,跗蹠长度稍较中趾为短。趾较细,外趾几和中趾等长,后趾存在,但较短,前3趾间具全蹼。爪窄而锐利。

暴风鹱

暴雪鹱身上羽毛厚密而硬,仅在下体较软。体色有两种类型:淡色型头颈和下体白色,偶尔缀有一点污灰,上体灰色,有时带有一点褐色,飞羽和翅上覆羽暗灰色,初级飞羽尤暗,翅下覆羽和腋羽淡灰色,偶尔亦有为白色的,眼周和眼前斑黑色;暗色型为烟灰色,稍缀有灰色或褐色,初级飞羽较暗。

虹膜褐色。嘴黄褐色,尖端黄色。跗蹠和趾暗黄色,蹼黄色并具黑色带斑。

大小量度:体重665-880g;体长450-480mm;翅300-350mm;嘴峰35.5mm;尾177.5mm;跗蹠45mm。

3栖息环境

暴雪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除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岛繁殖外,其他时候从不上陆地。多分布于冷水海域,繁殖期间主要居住在悬崖石壁上,偶尔深入到1km的平整陆地上。有时会到人类的居住地附近活动,甚至会栖息于海滨城镇的房屋上。

暴风鹱

4生活习性

习性:暴雪鹱通常白天黑夜毫不疲倦地在海洋上空飞翔,时而紧贴海面上空快速地振翅飞翔,时而两翅一动不动地在汹涌的海浪上面低空滑翔。飞行极为轻快而灵活,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在海面波浪间穿飞,飞翔时两脚向后伸直。累了则栖于海面随波逐流,或将头、嘴插在翅下睡觉。游泳极好,在水中身体几乎是漂浮在水面,通过两脚划水游泳,身体后部抬得很高。

喜集群,无论是在空中飞翔,还是在海面觅食和休息,通常都是成群,很少单独活动。亦喜欢跟随航行在海洋中的船舶飞行和水浴,由于洗澡时常常把翅膀弄湿而使起飞变得困难。陆地行走困难,几乎是爬行。性较大胆,不怕人,遇危险时能从嘴中喷射出一种黄色液体进行自卫,受伤后多通过游泳逃走。在地上起飞困难,需要爬到高处才能飞起。

食性:暴雪鹱主要以各种小型鱼类、鱼卵、软体动物、甲壳类以及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也吃腐肉、鲸和鱼的内脏和其他死的动物或内脏,甚至吃鲸和其他大的哺乳动物的粪便,繁殖季节也吃少量植物。觅食在海上,既不能在空中飞翔时捕食,也不能潜入水下捕食,但它可以把头浸入水中捕获水表层浮游生物,或者降落在死的鲸、海象和其他大型动物尸体上啄食。通常成群觅食,有时成群跟随在捕鲸船后啄食船上丢掉的废弃物,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争斗,并发出极为嘈杂的声音。相当贪食,当遇到食物丰富时常常吃得过量,以至过后不得不呕吐一部分出来。 

迁徙:暴雪鹱属迁徙性鸟类。春季于4-5月迁徙到北部繁殖地,9-10月离开繁殖地往南部海域迁徙。年轻的鸟可能行横跨大洋的迁徙,通常比成鸟游徙得更远。

暴雪鹱在中国仅遇见于辽东半岛海面,是稀有冬候鸟。 

叫声:暴雪鹱在繁殖地作吵闹的嘎嘎声。在海上通常无声,但成群进食时发出带喉音的嘎嘎声。

暴风鹱

5分布范围

暴雪鹱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极海域,当北部的海域结冰时,它们往南迁徙到大西洋北纬约40度,太平洋北纬约30度越冬,分布区相对靠南的种群是分散的,通常它们不会进入温水海域。中国仅偶见于东北沿海。

原生分布:加拿大、中国、丹麦、法罗群岛、法国、德国、格陵兰岛、冰岛、爱尔兰、日本、墨西哥、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多黎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英国、美国。

旅鸟分布: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哈马、比利时、捷克、芬兰、摩洛哥、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维尔京群岛、美国。

暴风鹱

6繁殖生长

暴雪鹱繁殖于北部海洋中大小岛屿和海岸上,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与当地冰雪融化的时间有关,通常在4月末5月初。到达繁殖地时已基本成对,亦有在到达繁殖地后才成对。常成群在一起营群巢,很少有单对孤立繁殖。 

暴雪鹱到达繁殖地后即开始求偶,求偶活动通常在繁殖地附近平静的海面上,开始时雌雄鸟不断地、有节奏地从水中跳跃出采,整个身体绝大部分露出水面,然后伸开两翅,冲出水面,依靠两翅的扇动朝前运动,同时发出鸣叫声,整个过程需重复多次。

暴雪鹱营巢于海岛紧靠水边的悬崖上、地洞中或岩石缝隙中,也在海中小岛低矮的岩壁上,或紧靠水边岩上或地上营巢。巢甚简陋,通常是在地上掘一个浅坑,如果地是沙土,则掘得深一些,孵化时能容纳半个身体即可,半个身体露在坑外。坑里一般无任何内垫物,偶尔亦放一些干草,亦有在巢坑周围放些小圆石的。 

繁殖期5-8月,5月初至中旬产卵,亦有早在4月中旬即开始产卵的,随地区而不同。每窝产卵1枚,偶尔有产2枚的。卵多为卵圆形,少有呈尖卵圆形的;白色,具红褐色斑;大小为68-80mm X 43-54mm,平均74mm X 51mm;重65.2-98.3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42-49天或56-60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雏鸟在巢期47-48天。

暴风鹱

7亚种分化

全世界共有3亚种,指名亚种F.g.glacialis、北方亚种F.g.rodgersii和格陵兰亚种F.g.auduboni。其中指名亚种主要繁殖在格陵兰岛、不列颠群岛、冰岛和挪威沿海岛屿。北方亚种主要繁殖在亚洲东北部海岛和白令海中岛屿。格陵兰亚种主要繁殖在格陵兰北部岛屿。 

中国仅分布有北方亚种,未见有繁殖的报道,属偶见迷鸟。

8种群状况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相关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波动范围<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下降,种群规模<10000,分布区域碎片化等)。

据2004年国际鸟盟的估计,在欧洲,有280万-440万对成鸟,相当于840万-1320万只个体。欧洲拥有的暴雪鹱种群数量约占全球的25%-49%,所以初步估计其全球种群规模为1500万-5000万只。1992年有学者估计为800万-3200万只,而2004年有学者估计约有700万对成鸟,相当于2100万只。因此修正后的全球种群数量约为1500万-3000万。[3] 

部分国家数量统计:有50-1000只暴雪鹱往中国迁徙并有不超过此数目的暴雪鹱在中国越冬;不超过50只暴雪鹱迁往韩国并在韩国越冬;另有10万-100万对成鸟和不低于10000只暴雪鹱迁徙到了俄罗斯。

暴风鹱

9保护级别

暂未列入《华盛顿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2012)——无危物种(LC)。


暴风鹱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