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嘴鸠

齿嘴鸠(拉丁学名:Didunculus strigirostris)是鸠鸽科,齿嘴鸠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齿嘴鸠
英文学名
ooth-billed Pigeon

1鸟种简介

齿嘴鸠(学名:Didunculus strigirostris)仅1属1种,下颌骨具两个“牙齿”。体型中等,地栖或树栖。喙短,基部大都柔软,被蜡质;翼发达,善飞行;尾短而圆;腿短健,无蹼,后趾与前三趾同在一个水平面上或缺后趾。食物多是种子和果实。仅分布于萨摩亚等3个太平洋小岛上。因人类活动,使猫、狗等食肉动物引入,导致濒临灭绝。是萨摩亚群岛的国鸟。

2形态特征

齿嘴鸠体长32~35厘米,体重400克。鸟喙喙很大并坚实,上喙强烈弯曲似钩;下颌部凸出,两侧有三个牙形的凹口。眼先和面积不大的眼周的皮肤是红色的。前额和脖子有淡蓝色或蓝绿色光泽,整体羽毛银黑色非常美丽。翕下部和飞羽具光泽的棕色;大覆羽的羽毛灰褐色;一级和次级飞羽板栗颜色;背部和尾上覆羽为黑褐色。尾巴一点点变暗,呈现出红栗色。喉,颈,胸部和耳羽黑色,其灰色阴影呈深绿色反射。腹部有轻微的黑绿色光泽;侧面,大腿和肛门部位暗灰棕色。跗赤裸。虹膜深褐色;喙黄色或橙色,基地红色具蜡质;腿暗红色。 

雌雄类似,幼鸟的头部、颈部和胸部没有绿色光泽,整体有一个黑色的体羽,与棕色或棕褐色条纹的羽毛,头顶部是色,翅膀略暗,腹部黑色,每片羽毛边缘有滚边。

齿嘴鸠

3栖息环境

这种不寻常的鸽子表现出强烈的偏好,生活在未发生任何干扰的原始森林。栖息于樫木树(学名:Dysoxylum excelsum,为楝科、樫木属下的一个树种)上,这种树的种子也许是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

4生活习性

生活在海拔300米到1400米不等的高度,性羞怯,不易接近。 鸣唱声与一般家鸽相似,常会发出“咕-咕咕-咕”之声。是一种群居的鸟类,一般集20或30只的小群。由于环境破坏,种群濒危,只能看到更小的族群或成对、甚至单个齿嘴鸠了。这是一种非常谨慎的鸽子,几乎完全树栖生活,大部分时间隐藏在高大树木的叶子中。如果起飞它的翅膀会产生强大的力量,飞行敏捷而快速。会站在一定的高度发出鸣声,微微低头,貌似啧啧称赞呼叫。

齿嘴鸠

 

5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萨摩亚群岛西部的三个小鸟上,萨瓦伊岛、乌波卢岛和努乌泰雷岛。

6繁殖方式

其繁殖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未知的。曾经一度被称为在地面上筑巢。实际由于担心天敌,齿嘴鸠在树上筑巢,树木距地面的高度可达15米。通常每窝产2枚卵,父母双方共同孵化,极有规律的轮流进巢。雏鸟孵化期和良巢的持续时间未知。

7种群现状

20世纪80年代中期,齿嘴鸠的数量在4800和7200之间。 90年代初的飓风之后,数量已经下降到约2500只左右。增加农业用地面积和森林砍伐是该物种面临的最大危险,狩猎也加大了物种濒危的压力。至1985年,每年有近400只鸟受害。幸运的是该物种得到了及时保护,并且不允许人类拍摄和干扰。此外,在萨摩亚,这种鸟被选为作为《发展自然遗产的保护》组织的徽章。

齿嘴鸠

8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齿嘴鸠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