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翅凤头鹃

红翅凤头鹃(拉丁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是杜鹃科,凤头鹃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红翅凤头鹃
英文学名
Chestnut-winged Cuckoo
红翅凤头鹃

1鸟种简介

红翅凤头鹃(学名:Clamator coromandus,英文名:Chestnut-winged Cuckoo)是鹃形目凤头鹃属的鸟类。体大(45厘米)的黑白色及棕色杜鹃。尾长,具显眼的直立凤头。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翅凤头鹃

2形态特征

红翅凤头鹃嘴侧扁,嘴峰弯度较大。头上有长的黑色羽冠。头顶、头侧及枕部也为黑色而具蓝色光泽。后颈白色,形成一个半领环;背、肩,及翼上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黑色而具金属绿色光彩。腰和尾黑色,具深蓝色光泽。尾长,凸尾,中央尾羽均具窄的白色端斑。两翅栗色。飞羽尖端苍绿色。颏、喉和上胸淡红褐色;下胸和腹白色,跗跖基部被羽。覆腿羽灰色。尾下覆羽黑色,腋羽淡棕色,翼下覆羽淡红褐色。

幼鸟上体褐色,具棕色端缘,下体白色。

虹膜淡红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肉红色,脚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76-114克,雌性67-110克,体长雄性355-415毫米,雌性352-418毫米;嘴峰雄性25-27毫米,雌性23-25毫米,翅雄性154-161毫米,雌性148-156毫米,尾雄性220-240毫米,雌性164-222毫米,跗跖雄性26-27毫米,雌性25-27毫米。

红翅凤头鹃

3栖身环境

红翅凤头鹃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和灌木林中。也见活动于园林和宅旁树上。

红翅凤头鹃

4生活习性

红翅凤头鹃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活跃于高而暴露的树枝间,不似一般杜鹃那样喜欢藏匿于浓密的枝叶丛中。飞行快速,但不持久。鸣声清脆,似“ku—kuk— ku”声,不断呈三或二声之反复鸣叫。主要以白蚁、毛虫、甲虫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 

红翅凤头鹃

5分布范围

原产地: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旅鸟:日本、帕劳。

中国见于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等省区。东自江苏徐州,西至甘肃武山,往南经四川、贵州、云南等整个东南部地区,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均见有分布。 

红翅凤头鹃

6繁殖方式

红翅凤头鹃的繁殖期为5-7月。4月即见有求偶活动。求偶时雄鸟尾羽略张开,两翅也半张开向两侧耸起,围绕雌鸟碎步追逐。但它们不自已营巢,通常将卵产于画眉、黑脸噪鹛和鹊鸲巢中。卵的颜色为蓝色,近圆形,大小为25-30×20-24毫米。

红翅凤头鹃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8保护等级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红翅凤头鹃

9相关报导

2012年9月11日,观鸟爱好者汤太平在中国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里看见不寻常的一幕,一只画眉正在给一只杜鹃喂食。经有关人员鉴定,这只杜鹃为红翅凤头鹃,为上海比较罕见的夏候鸟,此次拍摄到小红翅凤头鹃是首次记录到红翅凤头鹃繁殖。据悉,红翅凤头鹃有寄生行为,常把鸟蛋产在其他鸟的巢穴中,让其他鸟将小杜鹃养大,亲鸟则撒手不再管任何养育之事。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红翅凤头鹃一直来的日常监测和观鸟活动中很少被记录到,平均每年仅有1-2次记录,通常在春秋迁徙季节被发现,该次记录为首次确认红翅凤头鹃在上海有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