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鹃

鹰鹃(拉丁学名: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是杜鹃科,鹰鹃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鹰鹃
英文学名
Large Hawk-Cuckoo

1鸟种简介

鹰鹃(学名: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英文名:Large Hawk-Cuckoo)是鹰鹃属的鸟类,俗名大鹰鹃、子规、鹰头杜鹃、贵贵阳、米贵阳、阳雀。尾部次端斑棕红,尾端白色;胸棕色,具白色及灰色斑纹;腹部具白色及褐色横斑而染棕。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经秦岭至四川、西藏、云南、海南等地,一般栖息于山林中、山旁平原、冬天常到平原地带以及限于树上活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因为鹰鹃独特的“贵-贵-阳”的<a href="http://baike.niaolei.org.cn/%E5%8F%AB%E5%A3%B0" class="baikelink" title="叫声" target="_blank">叫声,故俗称为贵贵阳、米贵阳、阳雀等。

鹰鹃

2外形特征

鹰鹃头和颈侧灰色,眼先近白色。上体和两翅表面淡灰褐色;尾上覆羽较暗,具宽阔的次端斑和窄的近灰白色或棕白色端斑。尾灰褐色,具五道暗褐色和三道淡灰棕色带斑,尾基部还在覆羽下隐掩着一条白常单独活动,色带斑,初级飞羽内侧具多道白色横斑。颏暗灰色至近黑色,有一灰白色髭纹。其余下体白色。喉、胸具栗色和暗灰色纵纹,下胸及腹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

幼鸟上体褐色,微具棕色横斑,下体除颏为黑色外,全为淡棕黄色。各羽中央具一宽的黑色纵纹或斑点,胸侧常具宽的横斑,两胁和覆腿羽具浓黑色横斑。

虹膜黄色至橙色,幼鸟褐色,眼睑橙色,嘴暗褐色。下嘴端部和嘴裂淡角绿色,脚橙色至角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135-168g,♀130-160g;体长♂353-405mm,♀363-415mm;嘴峰♂22-27mm,♀24-28mm;翅♂222-246mm,♀221-236mm;尾♂202-245mm,♀190-230mm;跗蹠♂23-27mm,♀24-27mm。

鹰鹃

3栖息环境

多见于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米,冬天常到平原地带。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白天或夜间都可听到。

鹰鹃

4生活习性

常单独活动,多隐藏于树顶部枝叶间鸣叫。或穿梭子树干间由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飞行时先是快速拍翅飞翔,然后又滑翔。飞行姿式甚像雀鹰。鸣声清脆响亮,为三音节,其声似贵贵一阳,贵贵一阳。繁殖期间几乎整天都能听见它的叫声。主要以昆虫为食,特别是鳞翅目幼虫、蝗虫、蚂蚊和鞘翅目昆虫最为喜欢。

鹰鹃

5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越南。旅鸟:巴基斯坦,新加坡。

中国自辽宁以南经秦岭至四川及西藏南部为夏候鸟,在云南和海南为留鸟。偶见于台湾。

鹰鹃

6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自己不营巢。常将卵产于钩嘴鹛、喜鹊等鸟巢中。产1-2枚卵,卵为橄榄灰色,密布褐色细斑。卵的大小为19×26毫米,重4.6克。

7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鹰鹃

8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