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塍鹬

黑尾塍鹬(拉丁学名:Limosa limosas 鹬科,塍鹬属其中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黑尾塍鹬
英文学名
Black-tailed Godwit
黑尾塍鹬

1外形特征

黑尾塍鹬夏羽头栗色,具暗色细条纹,眉纹乳白色,到眼后变为栗色,眼先黑褐色,贯眼纹黑褐色,细窄而长,一直延伸到眼后,后颈栗色,具黑褐色细条纹;翕、肩、背和三级飞羽黑色,杂有淡肉桂色。和栗色斑。两翅覆羽灰褐色,羽缘较淡,初级飞羽黑色,羽轴白色,内侧初级飞羽外侧具宽阔的白色基部,次级飞羽几全白色,仅末端黑色,在翅上形成宽阔的白色翅斑。腰和尾上覆羽白色,尾也为白色,具宽阔的黑色端斑。颏白色,喉、前颈和胸亮栗红色,下颈两侧和胸具黑褐色星月形横斑。上腹白色,具栗色斑点和褐色横斑。其余下体,包括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冬羽和夏羽基本相似,但上体呈灰褐色,翅覆羽具白色羽缘,眉纹白色,在眼前极为突出,前颈和胸灰色,其余下体白色,两胁缀有灰色斑点。幼鸟似成鸟冬羽,但头顶具肉桂色和褐色纵纹;颈和胸缀有暗皮黄红色。肩和翅覆羽暗灰褐色。背、肩具暗栗色羽缘,翅覆羽具肉桂皮黄色羽缘。

黑尾塍鹬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73克,雌性170~370克;体长雄性329~409毫米,雌性278~407毫米;嘴峰雄性69~107毫米,雌性81~108毫米;翅雄性178~205毫米,雌性83~206毫米,尾雄性65~76毫米,雌性65~79毫米;跗跖雄性52~68毫米,雌性57~73毫米。

黑尾塍鹬

2生活习性

黑尾塍鹬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冬季有时偶尔也集成大群。主要以水生和陆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常在水边泥地或沼泽湿地上边走边觅食,也不断的将长长的嘴插入泥中探觅食物。

黑尾塍鹬

3栖息环境

黑尾塍鹬栖息于平原草地和森林平原地带的沼泽、湿地、湖边和附近的草地与低湿地上,繁殖期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沿海海滨、泥地平原、河口沙洲以及附近的农田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到内陆淡水和盐水湖泊湿地活动和觅食。

黑尾塍鹬

4繁殖情况

黑尾塍鹬的繁殖期为5~7月。常呈数只的小群在一起营巢,通常营巢于水域附近开阔的稀疏草地上,或在草丛与灌木间营巢,也营巢于沼泽湿地中的土丘上。巢甚简陋,通常在松软的地上扒成一小凹坑,内垫以枯草即成。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有少至3枚和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8~53×33~38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间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在入侵者头上面来回飞翔鸣叫,然后站在附近树上和地上,直至入侵者离开。孵化期24天。

黑尾塍鹬

5地理分布

繁殖在新疆天山西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湖东北及达来湖东南;迁徙经过东北中部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松花江、黑河、大兴安岭、白城、盘锦、营口、大连,以及江苏、安徽、浙江,西达甘肃西北部弱水、西部兰州、青海湖、西藏南部,南至云南腾冲、蒙自及海南万宁、乐东;台湾为冬候鸟或旅鸟。国外见于欧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印度和亚洲东北部以及澳大利亚北部。

黑尾塍鹬

6保护级别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未定种 。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黑尾塍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