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头鸭

粉头鸭(拉丁学名: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是鸭科,粉头鸭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粉头鸭
英文学名
Pink-headed Duck
粉头鸭

1鸟种简介

粉头鸭(Netta caryophyllacea)是一种大型的潜水鸭。长60厘米,有长的身体及颈部。雄鸭的身体呈朱古力色,颈部及头部都呈深粉红色。雌鸭及幼鸭则呈较深色,仿佛一只头上染了粉红色的雌性赤嘴潜鸭。它们以往被分类在狭嘴潜鸭属中,但系统发生学研究发现它们是赤嘴潜鸭的近亲,故现分类在同一属中。

2形态特征

喙、颈长。头、颈侧及后颈为深粉红色,头上饰羽呈亮粉色,喉和前颈褐色。身体其余大部分为光泽的深褐色。翼缘白色。翼镜红色,且杂有白色斑纹。躯干的黑色条纹延伸至颈前方。

两性差异:雄鸟的喙、头和颈呈粉色,而雌鸟这三部位的粉色较黯淡且偏棕色。

成体长约60厘米。飞行时可见一道白色翼缘自浅黄色次级飞羽的前缘一直延伸到尾覆羽及浅粉色的尾下覆羽。与相近种赤嘴潜鸭相比,翅上没有黑色后缘。

幼鸟身体的棕色比雌鸟更显黯淡,羽缘泛白。 

粉头鸭

3栖息环境

粉头鸭通常被发现于有茂密植被环绕的封闭水域。它们经常占据由灌木和高草围拢的小池塘,栖地周边一般是溪流分隔的平原区。寒冷季节,它们可能迁入河流。

4生活习性

有时聚成小群活动(尤其在冬季),该群一般由6~8只个体组成,但上限可达40只。在寒冷季节里,粉头鸭偶尔现身于开阔的河流中,但人们很少观察到它们从一地向另一地迁徙,故推测它们可能属于留鸟。

大概以两种不同方式捕食,第一种被称作“折叠捕食”,主要用在浅水区;第二种是潜水捕食。

对其食性所知甚少。粉头鸭的砂囊里包含了水草和小贝壳,而气管的解剖学证据暗示,它们是极出色的潜水觅食者。

鸣叫:雄鸭发弱的口哨音,雌鸭则发“嘎嘎”声。

粉头鸭

5分布范围

原产于印度(湿地)、孟加拉、缅甸和尼泊尔的局部地区。

可能灭绝地区:孟加拉、印度、缅甸。已灭绝地区:尼泊尔。

6繁殖方式

繁殖季开始于每年的四月。粉头鸭筑巢于高草丛的中央,临近水源地。巢由干草和少数羽毛构成。繁殖季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聚成至多10只的小群。一窝产卵可达9枚,卵为纯白色或浅黄色,大小为4.3~4.6厘米×4.1~4.3厘米,呈浑圆的圆球形(与大多数鸭类的卵不一样),由夫妻双方共同孵化。

7种群现状

仅存种群可能极其微小,成鸟数量应不足50只。种群趋势未知。

大多目击记录来自印度东北和缅甸接壤处。它们非常罕有,最后一次在野外的确切观察记录是在1949年。2003年4月至2006年12月,共有5只研究小组深入缅甸克钦邦走访调查,2004年从当地渔民那儿获取了两例可信的目击记录。2006年,沿印多吉河搜索的调查小组,从当地渔民那儿收集到有具体日期的最令人信服的目击报道,粉头鸭仍在当地出现(Tordoff et al. 2008)。最近一次调查在2014年1月,一支小队进入缅甸西北的坎底寻找该鸟,但并未获得令人信服的证据(Eames 2008)。

粉头鸭数量的减少可能源于栖地的丧失。森林砍伐,湿地变农田已经破坏了很多栖息地。人类的干扰或狩猎活动也有一定影响。

8保护级别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附录Ⅱ。

列入《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极危物种(CR),2015年评估。

9生物分类

有研究发现粉头鸭是赤嘴潜鸭(Netta rufina)的近亲,并建议将两种放入同一属(Livezey,1998)。鉴于Rhodonessa(粉头鸭属)得名早于Netta(狭嘴潜鸭属),故应使用Rhodonessa rufina这一种名,但此建议并未被广泛接纳,有关其分类地位等仍备受争议。


粉头鸭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