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瓣蹼鹬

灰瓣蹼鹬(拉丁学名:Phalaropus fulicarius)是叫鹬科,瓣蹼鹬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灰瓣蹼鹬
英文学名
Red Phalarope
灰瓣蹼鹬

1外形特征

灰瓣蹼鹬冬羽头和下体白色。自眼后耳区开始,经眼到眼前缘有一黑色带斑,在白色头上极为醒目。头顶并具灰黑色斑;有时此斑仅局限在头顶后部或头顶后枕部,有时扩展到后颈。后颈、翕、肩和翅上覆羽淡灰色。具细窄的白色羽缘。腰中间灰色,两侧白色,尾灰色。胸侧和两胁缀有灰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头顶、后颈、翕、肩、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黑褐色,具有宽阔的皮黄褐色羽缘和端缘。头侧、颈侧和下体白色。自眼后经眼到眼前有一黑色带斑。脸、颈侧和上胸沾有粉红皮黄色。虹膜褐色。嘴较粗短,繁殖期基部黄色,尖端黑色,非繁殖期黑色。脚灰色或褐色,繁殖期黄褐色。趾具大而较圆的黄色瓣膜。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33~51克,雌性5759克,体长雄性200~224毫米,雌性228~235毫米;嘴峰雄性20~24毫米,雌性21~25毫米;翅雄性122~134毫米,雌性128~141毫米,尾雄性57~74毫米;跗跖20~23毫米。

灰瓣蹼鹬

2生活习性

主要以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浮游生物为食。主要觅食在水面。常在浮游生物丰富的海洋上,通过它宽阔的嘴在水面上或水表层捕捉随着海流不断上涌的浮游生物,也在鲸背上啄食寄生虫。有时也沿着水边慢慢的边走边啄食。当它游泳时,常常通过奇特的在水面急速打转的办法啄食被引到水面的食物。也吃死的动物尸体。

灰瓣蹼鹬

灰瓣蹼鹬善游泳,除繁殖期外,几乎成天游弋在海洋洋面上。由于它下体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间充满空气,飘浮力很强,身体通常露出水面很高。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和觅食。偶尔也集成上千只的大群。有时也成群围绕着鲸群活动,以便啄食鲸背上的寄生虫。在强烈的暴风雨天气,有时也被迫到海湾、港口和内陆湖泊活动和觅食。游泳时常不断的点头,有时在水面急速转圈。

灰瓣蹼鹬

3栖息环境

灰瓣蹼鹬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冰洋海岸的苔原沼泽地带,特别是湖泊、水塘和溪流附近的苔原沼泽。非繁殖期则主要栖息于富有浮游生物的海洋上,迁徙期间也出现在内陆大的湖泊与河流等水体中。

灰瓣蹼鹬

4繁殖状况

灰瓣蹼鹬的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北极海岸苔原沼泽地上。通常在到达繁殖地时,繁殖地带还未完全融化,需要在繁殖地附近的海面上停留2~3周,直到繁殖地解冻后,才进到苔原内陆湖泊、水塘和沼泽地上。雌鸟在与雄鸟交配产完卵后,立刻抛弃雄鸟,试图再与另一雄鸟交配产卵。孵卵和育雏全由雄鸟承担。通常营巢于水边湿草地上或苔藓地上。巢为地上的凹坑,内垫以枯草和苔藓。巢四周围常有植物隐蔽,一般不易发现。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3枚或6枚。卵的颜色为淡黄褐色,常常缀有绿色,被有黑褐色或栗褐色斑。卵的形状为梨形,卵的大小为28~35×20~25毫米。雌鸟产完卵后即离开雄鸟,孵卵和育雏由雄鸟承担,孵化期14~16天。

灰瓣蹼鹬

5保护等级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灰瓣蹼鹬

6地理分布

安哥拉,阿根廷,奥地利,比利时,百慕大,加拿大,佛得角,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古巴,捷克共和国,丹麦,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法国,德国;格陵兰岛,危地马拉,几内亚比绍,洪都拉斯,冰岛,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毛里塔尼亚,墨西哥,摩洛哥,莫桑比克,纳米比亚,荷兰,巴拉圭,秘鲁,菲律宾,葡萄牙;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南非,西班牙,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士,中国,英国,美国

灰瓣蹼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