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瓣蹼鹬

红颈瓣蹼鹬(拉丁学名:Phalaropus lobatus)是叫鹬科,瓣蹼鹬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红颈瓣蹼鹬
英文学名
Red-necked Phalarope
红颈瓣蹼鹬

1外形特征

红颈瓣蹼鹬(学名:Phalaropus lobatus,英文名:Red-necked Phalarope)为鹬科瓣蹼鹬属的鸟类,又叫红领瓣足鹬。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青海、黑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西藏、海南等地。该物种的原产地在加拿大。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红颈瓣蹼鹬

2外貌特征

红颈瓣蹼鹬雌鸟夏季头和颈暗灰色,眼上有一白色斑;颏和喉白色。前颈栗红色,并向两则延伸,然后沿颈侧向上直到眼后,形成一栗红色环带。胸和两胁灰色,胸以下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后胁也为白色,但微沾有暗色。翅下覆羽白色,翅下中覆羽具黑色横斑。翕、上背和腰暗灰色,翕侧和肩部具金皮黄色纵带;翅上覆羽和三级飞羽以及大的肩羽具棕皮黄色羽缘;翅上大覆羽尖端白色,形成显著的白色翅带;初级飞羽黑色,羽轴白色。下背和腰中间暗灰色,腰两侧白色,尾暗灰色。

雄鸟夏季脸、头顶和胸暗灰褐色,少灰色,眼上白斑较雌鸟大,通常形成一短的白色眼眉。上体较淡褐和具更多的皮黄色羽缘。特别在翕部。前颈带斑呈锈褐色或棕红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25~46克,雌性28~42克;体长雄性180~202毫米,雌性190~206毫米;嘴峰雄性 19~22毫米,雌性19~24毫米;翅雄性99~112毫米,雌性95~116毫米;尾雄性43~54毫米;跗跖雌性19~22毫米。

红颈瓣蹼鹬喜成群,特别是迁徙和越冬期间,常集成大群,有时在它喜欢的湖上,集群多达数万只,甚致数十万只。善游泳。几乎总是见到在水面上游泳不息。由于下体羽毛厚密,不透水,其间充满空气,因此使它们能很好的飘浮在水面上,身体露出水面部分较多,常在浅水处水面不断地旋转打圈,捕食被激起的浮游生物和昆虫。

主要以水生昆虫、昆虫幼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上。常从水面或露出水面的石头和植物上啄食。也常通过在水面旋转和以嘴叩击水面的方法捕食。

红颈瓣蹼鹬

3栖息环境

红颈瓣蹼鹬为海洋性鹬类。非繁殖期多在近海的浅水处栖息和活动。也出现在大的内陆湖泊、河流、水库、沼泽及河口地带。繁殖期则栖息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的内陆淡水湖泊和水塘岸边及沼泽地上。

4繁殖方法

繁殖期为6~8月。繁殖于北极苔原和森林苔原地带的淡水湖泊、水塘岸边、以及沼泽地上。特别是富有挺水植物和芦苇的湖泊、水塘和沼泽地。通常一雌一雄交配,也有一雌连续与多个雄鸟交配。营巢于湖泊和水塘附近潮湿的草地上或土丘上。通常置巢于草丛或芦苇丛中,由雌雄亲鸟共同营巢。巢甚简陋粗糙,主要由亲鸟在地上踩踏成一深窝,内垫以于草和柳树叶。窝的大小直径为8~10厘米,深5~6厘米。每窝产卵通常4枚,偶尔少至3枚,多至5~6枚,甚至有多至7枚的。卵的颜色为淡黄褐色或赭橄榄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7~35×17~22毫米,重5~6克。雌鸟产完卵后即离开繁殖地往南飞走,孵卵和照护幼鸟全由雄鸟承担,也有部分雌鸟孵卵。孵化期18~20天。雏鸟雌性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行走,大约20天左右即能飞翔。 

红颈瓣蹼鹬

5保护等级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6种群数量

红颈瓣蹼鹬在中国为稀少的迁徙鸟类,数量不普遍,国外种群较多。

7地理分布

阿富汗,阿塞拜疆,巴林,白俄罗斯,比利时,加拿大,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丹麦,厄瓜多尔,埃及,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德国,格陵兰岛,香港,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韩国,共和国,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马来西亚,荷兰,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勒斯坦占领区,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波兰,卡塔尔,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沙特阿拉伯,新加坡,索马里,西班牙,苏丹,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瑞典,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共和国,台湾省,中国,泰国,东帝汶,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也门。


红颈瓣蹼鹬同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