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鸥

灰翅鸥(拉丁学名:Larus glaucescens)是叫鸥科,鸥属的一种鸟类,是鸟类的一种名称。

中文学名
灰翅鸥
英文学名
Glaucous-winged Gull
灰翅鸥

1鸟种简介

灰翅鸥(学名:Larus glaucescens)全长626~770毫米。头、颈和尾部白色;上体、肩羽和覆羽灰色;下体白色;初级飞羽烟灰色并具白端,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羽轴灰色,具白色块斑。大型的侵略性鸥种,在沿海及垃圾堆觅食。栖于海滩或岩石上。以软体动物、甲壳类、海胆等为食。分布于福州沿海一带。

灰翅鸥

2外形特征

夏羽头、颈、腰、尾白色;肩、背和翅上覆羽鸽灰色;初级飞羽烟灰色,尖端白色,内侧羽缘具白色斑点;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具白色次端斑,次级飞羽灰色。下体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头和颈具淡褐色纵纹,有时扩展至上胸。

幼鸟上体烟褐色,具赭白色横斑,其中以头部较暗,初级飞羽褐色,从第3或第4枚起具白色尖端;次级飞羽灰褐色,具淡色尖端,尾烟渴色,微具淡色斑纹;下体灰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淡色斑。颈白色而具暗色纵纹。第2年冬羽背、肩和两翅变得像成鸟。

虹膜黄色,眼睑红色,幼鸟虹膜褐色;嘴黄色,下嘴先端具红斑;幼鸟嘴黑色。脚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长雄性626~770毫米,雌性603毫米;嘴峰50~65毫米;翅雄性414~455毫米,雌性405~443毫米,尾160~185毫米,跗跖60~75毫米。

灰翅鸥

3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岸:悬岩,海滨沙滩于近海海岛上。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多在海面和岩礁上空飞翔。有时也在海面上游荡。休息时多成群站在悬岩岩石或沙滩上。

主要食鱼、虾、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也捕食雏鸟、鸟卵、昆虫以及海上的废物和动物尸体,特别是渔船、捕鲸船扔下的动物内脏等废弃物均吃。食性较杂。

灰翅鸥

4分布范围

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白令海科曼多尔群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越冬于繁殖地南部、日本和中国东部山东、福建、广东和香港沿海。

5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小群营巢。通常营巢于人迹罕至和难于到达的海岸悬岩上,也营巢于平坦的海滨沙滩。巢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枯草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通常3枚,偶尔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被有暗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82)×(46~56)毫米。

灰翅鸥

6种群现状

灰翅鸥不常见,数量不普遍,需要严格保护。该物种分布范围非常大,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灰翅鸥

7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灰翅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