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僧目

佛法僧目(学名:Coraciiformes)佛法僧目在动物分类学上是鸟纲中的一个目。这一目的鸟分布广泛,形态结构多样,各科特化程度高。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有5科。

中文学名
佛法僧目
英文学名
Coraciiformes
佛法僧目

1简介

本目中的一些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多鸟类嗜食昆虫,有益于农林,树林;不少种类的羽色鲜艳可供观赏,但也因有些嗜食鱼类,对养鱼业有一定危害。这一目的鸟生存环境多样,鸣声简单。繁殖于洞穴中,多是双亲育雏,雏鸟晚成型。

佛法僧目

2种类

中国有翠鸟科、蜂虎科、佛法僧科、戴胜科、犀鸟科。如:翠鸟科的冠鱼狗(Ceryle lugubris)、斑鱼狗(C.rudis)、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蜂虎科的粟喉蜂虎(Merops philippinus)、粟头蜂虎(M.viridis);佛法僧科的蓝胸佛法僧(Coracias garrulus)、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戴胜科的戴胜(Upupa epops);犀鸟科的棕颈犀鸟(Aceros nipalensi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等。

佛法僧目

3分类简介

翠鸟科

有18属93种。分布从非洲到南亚和东亚至澳大利亚,极少数见于美洲。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分布于欧洲和亚洲北部。体较小,喙长而宽阔,尾较短。水栖或林栖两。水栖者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或岩石上,伺机捕食鱼虾。林栖者以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一带为分布中心,其中澳大利亚的笑翠鸟Dacelo novaeguineae是体型最大的翠鸟,以蛇和蜥蜴为食。一般在土崖壁上穿穴为巢。雌雄共同孵卵,但只由雌鸟喂雏。我国有7属11种,常见如普通翠鸟、白领翡翠 Todirhamphus chloris、蓝翡翠Halcyon pileata、斑鱼狗Ceryle rudis等。其中蓝耳翠鸟Alcedo meninting和鹤嘴翠鸟(鹳嘴翠鸟)Pelargopsis capensis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佛法僧目

短尾鴗科

(鴗读音lì)体小,是佛法僧目体型最小的成员。喙长直而尖;翅短圆;尾较短圆;背羽辉绿,有以红喉,下体淡色;在枝头栖息时,喙尖总是朝天或以45°斜伸,为此类群特征。栖于近水林内,以水生昆虫、蜥蜴等为食。在土崖壁凿穴为巢,在穴内地表产2~4枚卵;孵化由双亲担任,雏鸟晚成。全世界仅1属5种:狭嘴短尾鴗Todus angustirostris、波多黎各短尾鴗Todus mexicanus、杂色短尾鴗Todus multicolor、阔嘴短尾鴗Todus subulatus、短尾鴗Todus todus。分布于中美洲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的安地略斯岛上。

佛法僧目

翠鴗科

中、小型攀禽。喙长、宽而微下弯,喙缘有锯齿。尾长,中央尾羽特长,在近末端处有一段仅余羽干,致使端部形成独立的小羽片,形成球拍状,为本科显著特征。翅短圆;体羽多为辉亮的绿、蓝及褐色;雌雄异色。以昆虫、蠕虫、蜥蜴及果实为食。在水边崖岸凿穴为巢,产3~4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及育雏。仅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有6属10种:短尾翠鴗Hylomanes momotula、蓝喉翠鴗Aspatha gularis、锈顶翠鴗Momotus mexicanus、蓝顶翠鴗Momotus momota、高原翠鴗Momotus aequatorialis、棕翠鴗Baryphthengus martii、棕顶翠鴗Baryphthengus ruficapillus、隆嘴翠鴗Electron carinatum、阔嘴翠鴗Electron platyrhynchum、绿眉翠鴗Eumomota superciliosa。

佛法僧目

蜂虎科

小型攀禽。喙细长、侧扁而下弯。翅长而尖。尾长,尾羽12枚,有些种类为方形尾,有些种类的重要尾羽伸长呈细尖;尾脂腺裸出。前趾基部并合,后爪较中爪为短。体羽华丽,以绿色最普遍,也有红、蓝、黄、栗色;多数种类自眼先过眼至耳羽有以宽黑带。因嗜食蜂类而得名。飞行敏捷,善于在飞行中捕食,但食物因地点、季节而异,除蜂类外,亦捕食象甲、虻、蜻蜓、白蚁、鳞翅类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常栖于枝头或电线等地静伺,一旦飞虫临近,迎飞而啄食。在土崖凿穴为巢,穴长者可达2.5m,以不消化的骨骼等物垫于巢室底部,产2~6枚球形卵,两性孵化及育雏。常营群巢,常几百对在同一巢区,一般在堤坝的高处挖洞为巢,也常营巢于山地坟墓的隧道中。广布旧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于非洲、欧洲南部、东南亚和大洋洲。有3属26种,我国有2属6种,蓝须夜蜂虎Nyctyornis athertoni个体最大,胸羽特长而阔。蜂虎嗜食蜂类,不利于养蜂业,但它嗜吃昆虫,尤其是白飞蚁,有益于农业。

佛法僧目

佛法僧科

为中等攀禽。喙粗壮而宽,呈锥形但先端微下弯具钩。第2、3趾基部连并。翅长而尖。尾长,多为方形。典型羽色为蓝、绿色。以昆虫、蜥蜴、蜘蛛、小型哺乳动物及小鸟为食。常停栖于一处静伺,然后捕食;也在空中翻滚追逐飞虫啄食。在树洞或岩洞中筑巢,也占用喜鹊等的旧巢;产3~6枚白色卵,两性孵化及育雏;雏鸟晚成性,留巢期约28天。广布于旧大陆温、热带,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丰富,有些种类有迁徙行为。有2属12种,我国有2属3种。三宝鸟Eurystomus orientalis最为常见,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至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但并不常见,多于林缘地带,常栖于近林开阔地的枯树上,偶尔起飞追捕过往昆虫,或向下俯冲捕捉地面昆虫,飞行姿势似夜鹰,怪异、笨重,胡乱盘旋或拍打双翅,三两只鸟有时于黄昏一道翻飞或俯冲,求偶期尤是,有时遭成群小鸟的围攻,因其头和嘴看似猛禽。

佛法僧目

地三宝鸟科

有3属5种:短腿地三宝鸟Brachypteracias leptosomus、鳞斑地三宝鸟Brachypteracias squamiger(Geobiastes squamiger)、栗头地三宝鸟Atelornis crossleyi、地三宝鸟Atelornis pittoides、长尾地三宝鸟Uratelornis chimaera。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

佛法僧目

鹃三宝鸟科

仅1属1种,即鹃三宝鸟(鹃鴗)Leptosomus discolor。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中型攀禽。头大、颈粗;喙粗壮而直,末端微具钩;第4趾可后转成对趾,为转趾型足;尾长,方形。雌雄异色,雄鸟体背多为发光的铅灰色,下体淡灰;雌鸟棕色,腹部具点斑。以大型昆虫及蜥蜴等为食。在崖洞中筑巢。

佛法僧目

4分布范围

佛法僧目的鸟在除两极和部分海洋岛屿外地区都有分布。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其中鹃鴗科仅在马达加斯加岛有分布。

佛法僧目

5生存特征

群栖或独栖性,生活环境多样,从高山至平原,江河湖泊周围;大森林至居民点附近的园林、田野;从水上、土穴中、陆地至空中都是它们赖以生活的环境。善久站;也善于飞翔,有像蝴蝶一样纷飞于高空(追逐飞虫),有突然急拍翅定位于空中一点(徘飞)(窥视水面饵物),然后又俯冲落水(捕猎物),空中飞行常是持久性的。取食除以上述飞行方式获得外,还有像鹟类一样从枝头突冲出空间攫食飞虫;有的于枝头啄食野果,有的在地面啄食落果或追逐虫、蚁。鸣声一般简单,缺乏婉转的歌声。在洞穴中繁殖,在天然的树洞或在堤岸、山坡、坟墓、山路边的土壁等环境挖隧道为巢穴产卵;卵每产1—8枚,一般白色,无斑;雏属晚成性。孵卵,育雏大都由双亲分担(犀鸟例外),孵卵经18—24天(犀鸟类28—40天)出雏,雏鸟须双亲喂养3—4 周(犀鸟4—8周)时间。大多数为留鸟,少数有迁徙。

6形态特征

本目鸟类体形大小不一。中国佛法僧目的鸟类中,以犀鸟体型最大,体重达1750克,翅长约306 毫米。佛法僧中等大小,体重约175克,翅长约160毫米;最小的是翠鸟,重33克左右,翅长约70毫米。脚短小,趾前3后1,并趾型。羽色艳丽,有时具金属辉亮,或是黑白斑驳状;雌雄相似,或差异极少。体形大者和老鹰差不多,小者比麻雀大不了多少;羽色大都艳丽,以蓝、绿色占优势,部分为黑、白色,其他色则较少;羽毛结构着生紧密,副羽及盲囊有存有缺;尾脂腺裸露或被羽;雌雄同色或异色。嘴形多样;翅大都宽长,初级飞羽10—11枚;尾短或适中,方形至凸形,尾羽 10—12枚;跗蹠短,趾纤弱,后趾偶有缺如,前趾基部多少有愈合。头骨索腭型,基翼突退化或不存在;胸骨后方具2—4个切刻;足的肌肉缺栖肌,但有股尾肌、半腱肌和副半腱肌,深蹠腱再分向各趾之前,并在屈趾长肌延伸至后趾的小狭片下某点完全或不完全地拼合(戴胜例外);鸣器结构发生于气管与支气管间位置。

佛法僧目

7生活习性

多数种类喜栖息在近水域的林区。善于攀木。绝大部分种类吃昆虫;一小部分(例如鱼狗、翠鸟等)以小鱼为食;少数种类为杂食性,觅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两栖爬行类、昆虫和少量植物。佛法僧目的鸟生存环境多样,鸣声简单。繁殖于洞穴中,雌雄共同筑巢,用嘴在河岸、堤坝等处啄成隧道状洞穴;也有的利用树洞、墙洞、断崖和天然洞穴,或强占鹊巢。雏为晚成性。

佛法僧目

8经济价值

本目鸟类大都羽色艳丽、举止优雅,有它们装点大自然,美景会更怡人。其中一些种类被动

物园饲养观赏(如犀鸟),另一些种类的羽毛可作饰物,其彩色羽毛或皮张作为出口商品(如翠鸟类)。本目绝大多数种类都吃虫,蜂虎类几乎纯吃虫,不少种类还特别喜吃白蚁,可见它们在抑制林木和农作物虫害方面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况且它们数量多、分布广,效果显而易见。

当然本目鸟类亦有对人不利的一面,如蜂虎类喜吃蜂,其中就包括吃蜜蜂,这对养蜂业不无影响,鱼狗类会到鱼塘啄食鱼苗损害养鱼业。不过这不是重要的方面,像蜂虎类多在山区生活,城镇附近所养的蜂就不会受害,况且从剖胃检验所见,蜂虎所吃的蜂大多是野蜂。至于翠鸟科鸟类的吃塘鱼量也是微乎其微的,渔民能碰到它们啄食到塘鱼的机会也是极其少的,其实翠鸟类取食鱼、虾的主要场所不在鱼塘,鱼类也不是它们惟一的食物。所以对于蜂虎的为害养蜂业、翠鸟类的为害渔业等问题都不应提得过重。

9繁殖特点

栖息于林区及水边。以昆虫、鱼、果实为食,繁殖时期,用嘴在河岸、堤坝等处啄成隧道状洞穴;也有的利用树洞、墙洞、断崖和天然洞穴,或强占鹊巢。每窝产卵6-7枚,呈白色或具粉红色泽。幼鸟为晚成性。

佛法僧目

10下属分类

佛法僧目

翠鸟亚目(Alcedini)

翠鸟科(Alcedinidae)

翡翠科(Halcyonidae)

短鴗尾科(Todidae)

翠鴗科(Momotidae)

蜂虎亚目(Meropes)

蜂虎科(Meropidae)

佛法僧亚目(Coracii)

鹃鴗科(Leptosomatidae)

佛法僧科(Coraciidae)

戴胜科(Upupidae)

林戴胜科(Phoeniculidae)

犀鸟亚目(Bucerotes)

犀鸟科(Bucerotidae)

11分类研究

佛法僧目包括了所有的非离趾型(对趾型、异趾型、并趾型、前趾型及外趾能反转的) 的鸟类,即包括了我们现在的鹦形目、鹃形目、夜鹰目、雨燕目、咬鹃目、鸮形目、佛法僧目、鴷形目等类群,而与雀形目相对,上述各目则降为亚目。他们认为前各类群与雀形目同由一居间形态的共同祖先分化而来,这个祖先是与麝雉有密切血缘关系,因从现代的麝雉类可看到脚趾由对趾型向离趾型转化进程,以及蕉鹃类翅的演化遵循了麝雉类翅的发展模式的进程;此外,有许多共同与雀形目区别的特征,如:颈动脉成对 (后者单一),趾非离趾型(后者离趾型),胸骨有内、外二棘或二者愈合为一联合棘(后者无内棘),锁骨近端不扩大(后者扩大),翼上小、中覆羽有近端重叠,或多于一排的小覆羽有近端重叠(后者只有一排小覆羽远端重叠和一排中覆羽近端重叠),短翼膜韧带终止于伸蹠长辐肌(后者止于桡骨髁的伸肌)等。

12佛法僧目鸟类

界:动物界(Animalia) | 门:脊索动物门(Chordata)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 纲:鸟纲(Aves) | 目: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的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佛法僧目有9科,很多科分布局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其它科则分布比较广泛,中国有5科。 

科与代表鸟类

短尾鴗科(Todidae),短尾鴗体型很小,背羽绿色,嘴长直而尖。短尾鴗仅分布于美洲的西印度群岛,有1属5种。代表鸟类:茶色蟆口鸱

翠鴗科(Momotidae), 翠鴗生活于热带森林的溪流边上,以昆虫为食,兼食果实等。翠鴗嘴边缘有锯齿,中央尾羽长,末端呈球拍状。翠鴗产于美洲热带地区,有6属8种。代表鸟类:蓝顶翠鴗

翠鸟科(Alcedinidae), 翠鸟是佛法僧目中分布最广泛的,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有14属93种,中国有5属11种。代表鸟类:笑翠鸟

蜂虎科(Meropidae), 蜂虎广布于旧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有7属25种,中国有2属6种。代表鸟类:绿蜂虎

鹃鴗科(Leptosomatidae), 鹃鴗是灰色羽毛的森林鸟类,以昆虫和爬虫为食,唯一的产地是马达加斯加岛,只有鹃鴗一种。代表鸟类:鹃鴗

佛法僧科(Coraciidae),佛法僧广布于旧大陆的温热带地区,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丰富。有2亚科5属16种,中国有2属3种。其中仅产于马达加斯加岛的地佛法僧亚科(地鴗哑科)也常单列为一科。代表鸟类:燕尾佛法僧

戴胜科(Upupidae), 戴胜广布于旧大陆的温热带地区,中国和世界都只有一种,比较常见。代表鸟类:戴胜

林戴胜科(Phoeniculidae),林戴胜只分布于非洲萨哈拉以南,仅1属6种。代表鸟类:小弯嘴林戴胜

犀鸟科(Bucerotidae), 犀鸟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约有45种,中国有4属4种。中国的犀鸟有双角犀鸟,棕颈犀鸟,冠斑犀鸟和白喉犀鸟。代表鸟类:红脸地、冠斑犀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