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柳莺

林柳莺(拉丁学名:Phylloscopus sibilatrix ),是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

中文学名
林柳莺
英文学名
Wood Warbler
林柳莺

1外形特征

林柳莺是独具特色的体型略大(12.5厘米)而翼长的柳莺。上体偏绿,眉纹、颏及胸部柠檬色。翼斑黄绿,三级飞羽羽缘浅黄。具狭窄的深色眼纹及黄色眼圈。尾平或略凹。胸部黄色骤变为腹部的丝光白色。第一冬的鸟上体较成鸟略暗且喉部黄色较少。

林柳莺

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肉黄色;脚-浅黄。叫声:叫声为流水般的tiuh及轻柔的wit-wit-wit声。鸣声为一连串清脆的zip声加速成金属颤音。

2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乌拉尔、高加索山脉;冬季迁徙至赤道非洲。

林柳莺

分布状况:偶见。曾于9月在西藏羊八井南部有记录。但此记录尚可疑。较可能见于阿尔泰山。 

3生态环境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江智华于1975年9月21日曾在西藏当雄羊八井海拔4200m的山坡灌丛间见到4-5只小群活动,并猎得其中1只。

林柳莺

据文献记载:该种主要栖息于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中的森林。单独、成对、或成小群频繁地从树枝上直接飞到半空中,然后再落下,或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活泼而灵活,行动敏捷。有时亦停在树上。多在枝叶间或树冠层间觅食,主要吃森林中的昆虫,尤其是飞行中的昆虫,以及蜘蛛等其它无脊椎动物。鸣声清晰高亢,先发出"pi-pi”声之后,紧接着有节奏地拍打翅膀的声音。

林柳莺

5-7月为繁殖期。营巢于林下草丛中或在枯枝、倒木和灌木掩护下的地上。由雌鸟单独筑巢,巢呈圆形,或杯状,开口于侧面。主要由枯草、树皮等纤维构成,内垫以细草茎和毛。巢外径10-17.5cm,内径6-8cm,深3-3.5cm,巢口大小为14-18cm×11.5-13cm。每窝产卵5-7枚,偶见8枚。卵呈白色,缀以细小的紫灰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4-18mm×11.5-13mm,平均15mm×12.4mm。孵卵由雌鸟单独完成,孵化期13天。晚成鸟。双亲共同育雏,留巢期11-12天。

林柳莺

4饲养方法

粒料的饲喂:对于一些林柳莺,应供给粒料,它们能将饲料壳剥去,吞食籽粒,但剥下来的壳常与饲料混合在一起,有时甚至会造成食缸中有食的假象,其实食缸中剩下一些鸟弃之不食的壳。所在在饲喂时,应注意食缸中食量的多少,不能造成断食少粮。应该每天将壳吹去或筛除,再添加些新饲料。对于无壳粒料——蒸蛋米和炒蛋米,因为它们易变质发霉,在饲喂时一定要密切注意,发霉变质的蛋米不能饲喂。一般情况下,炒蛋米可2天更换一次,蒸蛋米夏、秋高温炎热季节应每天更换。

林柳莺

有的鸟在取食时,喜欢挑取其中的菜子、苏子、麻子等富含脂肪的食物,而把其他谷物如粟、黍、稗、稻谷等留于食缸。饲养者在添加饲料时,不能只加鸟喜食的食物,以免鸟摄取脂肪过多而发胖。而应该减少饲料脂肪的比例,或适当减少食缸中饲料添加 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添加方法,迫使鸟取食混合饲料。

林柳莺

林柳莺食料如粟、黍、稗、稻、苏子、麻子、菜子等,一定要晒干和精选,有利于贮存,在给鸟饲喂之前,还应检查是否发生霉变,已变坏的食料不能用于饲喂。

粉料含蛋白质丰富,与粒料相比更易发霉变质。所以在粉料饲喂方法上,除了同粒料一样注意不缺食断粮外,应防止食物发霉变质,在配制粉料时,可少配一些。一般掌握气温在12℃以下时,一天的粉料可一次调配,12-24℃时一天的粉料分二次调配,24℃以上时,一天的粉料分三次调配。

林柳莺

添加饲料时应注意,必须让食缸已有的粉料吃完之后才加,如果食缸中已有的粉料将要变质,在添加新粉料之前,必须把食缸中剩余的粉料清除干净,否则,新加的粉料易变质。

青饲料包括各种菜叶、胡萝卜、水果等。青饲料应保持新鲜,可将少量青饲料切碎放入菜缸中饲喂,当碎菜叶变色或变蔫时应更换。也可将青菜插入菜缸中,菜缸事先放入少量水,以利保持青菜新鲜。水果片、胡萝卜片等,可插于竹扦上供林柳莺啄食。

林柳莺

应供给笼鸟清洁干净的饮水,以凉白开水或自来水为好,矿泉水因为太硬最好煮成开水晾冷后使用,河水因为太脏一般不用。在供给饮水时,既要防止水缸中缺水,水又不能加得太多,以防林柳莺在水缸中水浴,因此可采用曲颈饮水器或在水缸中放入一块丝瓜络或海绵,使林柳莺仅能饮水而不能淘水。夏天、秋天高温季节,应随时检查水缸中是否还有水,缺水时应添加干净饮水。为了防止水质变劣,可在水缸中加入一块木炭。一般每天换水一次。

林柳莺

5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林柳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