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眉岩鹀

灰眉岩鹀(拉丁学名:Emberiza cia)是鹀科,鹀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灰眉岩鹀
英文学名
Rock Bunting
灰眉岩鹀

1外形特征

灰眉岩鹀雄鸟额、头顶、枕,一直到后颈均为蓝灰色,头顶两侧从额基开始各有一条宽的栗色带,其下有一蓝灰色眉纹,眼先和经过眼有一条贯眼纹,在眼前段为黑色,经过眼以后变为栗色,颧纹黑色,其余头和头侧蓝灰色。上背沙褐色或棕沙褐色,两肩栗红色,均具黑色中央纵纹,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纯栗红色、无纵纹或纵纹不明显,有时具淡色羽缘,翅上小覆羽蓝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或黑褐色,中覆羽尖端白色,大覆羽尖端棕白色、皮黄色或红褐色,在翅上形成两道淡色翅斑。飞羽黑褐色,羽缘淡棕白色,内侧飞羽具宽的皮黄栗色或淡棕褐色羽缘和端斑。中央一对尾羽棕褐色或红褐色,羽缘淡棕红色,外侧尾羽黑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内翈具楔状白斑,尤以最外侧一对大,次一对较小。颏、喉、胸和颈侧蓝灰色,其余下体桂皮红色或肉桂红色,腹中央较浅淡,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至后颈为淡灰褐色且具较多黑色纵纹,下体羽色较浅淡,胸以下为淡肉桂红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较淡,脚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2g,♀16-23g;体长♂145-174mm,♀140-172mm;嘴峰♂9.5-12mm,♀9-11.5mm;翅♂72-84.5mm,♀68-81mm;尾♂69-82mm,♀64.5-84mm;跗蹠♂18-20mm,♀17-20mm(华北亚种)。(注:♂雄性;♀雌性)

灰眉岩鹀

2栖息环境

栖息于裸露的低山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开阔地带的岩石荒坡、草地和灌丛中,尤喜偶尔有几株零星树木的灌丛、草丛和岩石地面,也出现于林缘、河谷、农田、路边以及村旁树上和灌木上,海拔高度500-4000米。

3生活习性

常成对或单独活动,非繁殖季节成5-8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集成40-50只的大群。白天在地上边走边啄食,不时发出“jier、jier”的叫声。秋冬季多活动在向阳河谷两侧的农田、草坡或村旁附近农地上,当人接近时,则从地上飞起栖停在附近树上,稍后又陆续下地或飞走,通常不远飞,一般飞10-20m后又落地或钻入灌丛和草丛中。繁殖期间常站在灌木或幼树顶端、突出的岩石或电线上鸣叫,鸣声洪亮、婉转、悦耳、富有变化。常常边鸣唱边抖动着身体和扇动尾羽。主要为留鸟,一般不迁徙或部分迁徙或游荡。

生长主要以草子、果实、种子和农作物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除大量的杂草种子外,还有小麦、燕麦、荞子等农作物;动物性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龟甲、步行虫,以及半翅目、鳞翅目和直翅目昆虫及昆虫幼虫。

灰眉岩鹀

4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无论是中国南方还是北方,7月份仍有部分个体在产卵繁殖,但大量繁殖主要集中在5-6月。繁殖期开始的早晚除与海拔高度、纬度和气候条件有关外,与个体年龄或许也有一定关系。1年繁殖2窝,少数或许3窝。营巢于草丛或灌丛中地上浅坑内也在小树或灌木丛基部地上或在离地1-2.5m的玉米地边土埂上或石隙间营巢。巢呈杯状,外层为枯草茎和枯草叶,有的还掺杂有苔藓和蕨类植物叶子,内层为细草茎、棕丝、羊毛、马毛等,有的内层全为羊毛或牛毛,偶尔也垫有少许羽毛。巢的大小外径8.0-11.5cm×10.5-16cm,平均9.1cm×11.5cm,内径5.0- 6.0cm×5.0-6.5cm,平均5.6cm×6.0cm,高5.5-6.5cm,深3.0-6.5cm。

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每窝产卵3-5枚,多为4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白色、灰白色、浅绿色、灰蓝色或土黄色等,其上被有紫黑色或暗红褐色点状、棒状或发丝状深浅两层不同的斑点和斑纹,尤以钝端较密,常形成圈状。卵的大小为19-22.5mm×14.5-16.3mm,平均21.2mm×15.5mm,重2.5g。

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1-12天。雏鸟晚成性,雌雄鸟共同觅食喂雏,每日喂雏时间长达12小时,一般每小时喂2次,最多每小时达4次,雏鸟留巢期约12天。繁殖期间天敌主要有雀鹰、大嘴乌鸦和双斑锦蛇。

灰眉岩鹀

5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法国、格鲁吉亚、德国、直布罗陀、希腊、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黎巴嫩、列支敦士登、马其顿、摩纳哥、蒙古、黑山、摩洛哥、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圣马力诺、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英国、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

旅鸟:比利时、捷克共和国、丹麦、科威特、阿拉伯利比亚民众国、卢森堡、马耳他、波兰、瑞典、英国。

灰眉岩鹀

6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灰眉岩鹀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2] 

灰眉岩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