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短翅莺

巨嘴短翅莺(拉丁学名:Locustella major)是蝗莺科,蝗莺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巨嘴短翅莺
英文学名
Long-billed Bush Warbler
巨嘴短翅莺

1鸟种简介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稀有留鸟于海拔2400~3600米,冬季下至海拔1200米。指名亚种见于新疆昆仑山西部及西藏西部。亚种innae为留鸟于昆仑山东部及新疆东部。习性:性隐秘,难以被赶出。栖于峡谷山边繁茂的杂草丛及低灌丛。

2地理分布

1、巨嘴短翅莺新疆亚种(学名:Bradypterus major inn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

2、巨嘴短翅莺指名亚种(学名:Bradypterus major major)。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克什米尔。

3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13厘米)的单调橄榄褐色莺。两翼短宽,尾略短,白色的眉纹长而散。似斑胸短翅莺但区别在嘴较长且上嘴较弯,白色眼先显著,且胸不沾灰色。多点斑的幼鸟体多棕色,而巨嘴短翅莺的幼鸟多橄榄色。亚种innae 较指名亚种色淡,喉部几无点斑。虹膜-褐色;嘴-偏黑;脚-粉褐。

巨嘴短翅莺

叫声:叫声为平静的tic声或告警时的似喘息trrr声。鸣声为单调的金属音pikha pikha pikha…约每秒三声,有时连续不断地鸣唱好几分钟。

4生态

巨嘴短翅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3600m河谷林缘、山地灌丛、草丛中。繁殖季节,见于海拔2400-3600m林线上缘的灌丛、草丛中。冬季可下迁到海拔1200m山脚地区。由此可见,垂直迁徙现象很明显。常单独、或成对、小群在隐蔽的灌丛或草丛中躲躲闪闪,像老鼠一样非常迅速地在灌丛之间蹿跳,常常难以被发现。在迫不得已时才飞行几米后,又落入到稠密灌丛或草丛中。受惊吓时,常煽动尾和翅膀。

叫声为平静的"tic"声或告警时的似喘息"trrr"声。鸣声为单调的金属音"pikha pikha pikha…",每秒3声,有时连续鸣唱好几分钟(约翰·马敬能等,2000)。

食物主要有昆虫、昆虫幼虫、昆虫卵,以及少量植物。

巨嘴短翅莺

繁殖季节6-7月。筑巢于矮灌丛离地面很近的树枝上,很难发现,因为它离巢时总是很快地蹿跑过稠密的草地。巢呈深杯状,由草构成,内垫以细的草茎或少许羽毛。

每窝产三四枚卵,通常为4枚。卵淡粉红色,据赤褐色斑点,尤以钝端密集成环带。卵(34枚)平均大小18.9mm×14.3mm(Ali et al.,1973)。

5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6饲养知识

爪原因及预防:第一,主要原因。食料里缺少矿物质,微量元素,氨基酸,因为巨嘴短翅莺是杂食鸟,在野外什么都吃,而笼养后,食料比较单一,所以容易出现啃爪现象。
第二,管理原因。如:真菌感染,这也是大家都认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笼内卫生不好造成。蚊虫叮咬,这也 就是为什么晚上要上罩儿的一个原因了。
预防:首先要先必免主要原因,也就是食料的单一,主要是在以“老三样儿”的基础上加一些含有营养元素的附料, 如牛肉粉,虾粉,蚕蛹粉,等。但不能加的过多。
其次,要必免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真菌感染等。只要作到笼内一天一清,布垫一天一换,基本可以避免。

救治:巨嘴短翅莺出现啃爪现象的救治,也分两种,一种是,可以治。即由于管理原因引发的啃爪,初期时,通过用药可以救治。晚期时,鸟可能以将脚指啃掉了,即便救治了,也是残鸟一只。一种是,由于,食料引起的,这种啃爪短时间内可能不好救治。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巨嘴短翅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