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蝗莺

北蝗莺(拉丁学名:Locustella ochotensis)是蝗莺科,蝗莺属的一种鸟类。

中文学名
北蝗莺
英文学名
Middendorff’s Grasshopper Warbler
北蝗莺

1外形特征

体型略大(16厘米)的橄榄褐色莺。两胁皮黄褐色,腹部近白。亚成鸟胸及两胁具纵纹。与小蝗莺的区别在上体无纵纹,与史氏蝗莺的区别在上体褐色较重,下体色淡,较深色的眼纹和较短的嘴。虹膜-褐色;嘴-上嘴色深,下嘴色浅;脚-粉色。叫声:尖厉的摩擦音viche…viche…viche。

北蝗莺

2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中国南方、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婆罗洲。在文莱、中国(含香港和台湾)、印尼、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俄罗斯和美国都有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北蝗莺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报道为罕见过境鸟,于中国东部沿海、台湾及广东。

北蝗莺

3生态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的河谷两岸、沼泽湿地和芦苇岸边茂密的灌丛和高草丛中,有时也沿着路边的灌丛和草丛进入亚高原的草地。行动很隐蔽,不易被人发现。当人走至眼前,突然从地上飞去,飞不多远又落入附近的灌丛、草丛中。有时亦站在草丛中小树枝头鸣唱,但一见人即又钻入草丛中。繁殖季节,常站在灌木、芦苇顶端和飞到空中鸣唱,有时晚上也鸣唱不息。叫声尖锐,似不断重复的"weiqi-weiqi-weiqi"声。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食,尤以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为多。

北蝗莺

繁殖期5-8月。通常营巢于草丛中的地上。草有各种草叶和草茎构成,内垫以细草茎和小鸟羽毛。巢呈杯状。

每窝产5-6枚卵。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粉红色、暗粉红色和灰粉红色,缀以形状不一的褐色斑点。卵的大小21.0(20.5-21.4)mm×14.3(14.2-14.8)mm。

北蝗莺

4亚总分化

北蝗莺指名亚种(学名:Locustella ochotensis ochoten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北蝗莺

5分类讨论

史氏蝗莺原为北蝗莺的1亚种,后经郑作新进一步研究将北蝗莺的华南亚种提升为史氏蝗莺,认为是个独立种。

de Schauensee(1984)认为,北蝗莺是小蝗莺的1个亚种,但是在蒙古东部地区虽有重叠分布而未有混交(Mauersberger,1983)。Dementiev和Gladkov(1954,1968)因它们在东西伯利亚边缘地区繁殖区域重叠但几乎没有发生相互杂交现象,而认为是2个独立的物种。这一观点后来得到多数学者的采纳(Waston,1986;Sibley et Monroe,1990;Howard et Moore,1980,1991;Inskipp et al.,1996;郑作新,1987,1994,2000,2002;赵正阶,2000)。雷富民等(1998)通过对蝗莺属数种的数值分类关系分析,认为北蝗莺、小蝗莺和史氏蝗莺3种无论是在外部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表型数量特征方面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是由一个尾羽具有白斑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

北蝗莺

本种全世界共有2亚种,我国仅见1亚种,即指名亚种。

6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